1977年6月21日,新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抵达省城合肥,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

这一天,对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严宏昌来说,不过是无数个平平常常日子里的一天。

但是,对于万里来说,这一天,却是他临危受命肩负重任的第一天。



来到安徽伊始,万里便知道,这一年,安徽自然灾害频发,凤阳百姓的生活更是艰难,就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万里得知这样的情况后,心痛心急啊。

到达合肥的第二天,万里顾不上休息,就马不停蹄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尽快果断改组了安徽的领导班子。

此时的万里认为,焕然一新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一定能带领安徽人民闯出一片新天地。



却怎知,不久后,万里就收到了来自省内许多县市要求调拨救济粮的报告,此外,还有省内各地纷纷反映外出逃荒要饭人数之多,让万里完全没有想到,仅凤阳县一地,外流人员就达13000人之多。

在省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当有干部在座谈会上说出:“那里农民有讨饭的习惯”这句话的时候,万里义愤填膺地无情驳斥道,没有听说过讨饭还有什么习惯?讲这种话的人,立场站到哪里去了?是什么感情?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有饺子吃,他还会去讨饭?”



1、泪洒金寨

1977年11月上旬,万里走访了六安市的金寨县,那里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让万里泪如雨下。

那时候,乡下农村人民生活条件艰苦,不要说电视报纸,就是广播喇叭,也很少见,因此,身处革命老区的人民,并不认识他们的省委书记万里,即使万里下乡来到他们的家中。



为了对安徽广大农村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万里走访农村,都采用事先不打招呼,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的模式。

每到一地,万里都是直接一竿子插到村,访到户。每到一处,万里一不开会,二不作任何指示,只是一看二听三问,以此来了解安徽广大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



这一天,万里来到金寨县燕子河公社,因为山路崎岖难行,万里便请当地的村干部带路,徒步上山。

11月的山区,到处是凛冽的寒风,到处是萧瑟荒凉的景象,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万里的心也不觉跟着沉重起来。

途中,万里突然发现了路边一处低矮残破的茅草屋,就决定到里面去看一看。



因为屋宇低矮,当万里低着头走进屋内的时候,屋内黑暗的光线,竟让万里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好一会才适应了屋内的环境。

这时,万里发现在屋内锅灶旁的一堆干燥的柴草堆旁,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离他不远处,还并排坐着两个小姑娘。

万里见此情况,大惑不解道,老人家,都八点多钟了,你怎么还坐在柴草堆里,不去上工呢?



面对万里的询问,老人一时竟然语塞,只是一动不动呆呆望着万里。

当地干部一见这样的情状,只觉脸上挂不住,不觉嗔道,你这个老东西,省委万书记来了,问你话呢,怎么不说话?

一听对方是省里来的大领导,老人顿时慌张得不知所措,竟一下子从柴草堆里站了起来。

这时,万里才无比惊讶无比震惊地发现,眼前的老人竟然光着屁股一丝不挂,原来老人没穿裤子。



万里见状,立刻招呼老人坐回到柴草堆里。

之后,万里又把询问的目光看向两个坐在柴草旁的小姑娘。

村干部见瞒不住了,这才陪笑解释道,万书记,两个娃也没裤子穿啊。山里风寒,躲在柴草里,是为了取暖。



村干部的一番话,让万里再也看不下去了,他慌忙转身走出了那间茅草屋,走进寒冷的门外。

茅草屋外,只见眼前是走不出的层层叠叠的大山,一阵阴冷的山风蓦然吹来,万里站在冰冷的山风里,泪流满面。



2、改弦易张

从金寨回来,万里的心情沉重到了极点。这一次的金寨之行,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这一切:

一家四口只有一条裤子;三个赤裸身体的孩子瑟缩着身体挤在锅灶里取暖;一个71岁的老红军和小他7岁的老伴骨瘦如柴地站立在破败的茅草屋前,冬日的夕阳将他们瘦弱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在金寨县委扩大会议上,很少发火的万里,第一次当着众人的面将头上的帽子往主席台上一扔,然后背过身擦一把泪,而后哽咽地喉头,质问在座的官员,从书记到县长,一个一个质问,问他们知不知道这种情况。



万里沉痛地诉说道,一个当时只有20多万人的金寨县,当红军牺牲掉的,就有10万人。

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为我们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如今,老区的群众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十七八岁的姑娘都没有裤子穿,我们何颜以对,问心有愧啊!

又长叹道,过去光听说大别山区还很贫困,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贫困待这种地步!



最后,万里发话道,金寨还有多少人过不了冬,缺欠多少,如实上报,我来救济。

一星期后,万里亲自批复,给金寨县拨救济款120万元,棉花14.5万斤,粮食50万斤,用以救济老区贫困群众。

在省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当万里听到有人说,那里(凤阳)的农民有讨饭的习惯,遂义愤填膺怒斥道,我就不相信,有粮食吃,有饺子吃,他还会去讨饭?

愤怒之后,万里知道,光发火是没有用的,必须解决问题。



在省委常委会议上,万里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必须改弦易张,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来到安徽之后,在连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万里轻车简从,从淮北到皖中,从皖北到皖南,前前后后走访了二十多个市县。每到一处,万里一看二听三问,却越看越听越问,心情越沉重。

万里的重要助手吴象回忆道,正是安徽农村极度贫困的现状,让万里选择了一条铤而走险的路。



3、“省委六条”

1978年年初,在一次省委扩大会议上,万里组织起草了一个后来震惊全国的省委农村工作六条(草案),简称“省委六条”。

“省委六条”的核心内容是,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要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农民的产品要允许他们拿到集市上去出售。



很显然,“省委六条”是与当时的农业学大寨是背道而驰的,是公然对着干的。因此,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看到这个出自安徽的“省委六条”之后,气得当场就把它撕毁了,怒斥道,看看这六条,条条都是冲着大寨来的。

然而,事实证明,这“省委六条”的路子是走对了,是真正走到了农民朋友的心里去了。



197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在六安县三十铺公社的一个大队,来自省里的同志询问当地农民,“省委六条”里,哪一条你最高兴?

一位老汉高兴地回答道,我都高兴,最高兴的还是养鸡、养鸭、养鹅不受限制了。

同样是在这一年,来自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20户人家,在副队长严宏昌的组织带领下,偷偷开始实施“包产到户”。



1980年1月24日,万里亲自来到小岗生产队,看到家家户户谷满仓,万里高兴地表示,我支持你们。

万里的这句话,如同一颗定心丸,更坚定了小岗村民走“包产到户”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位村民高兴地把一大捧花生往万里的棉大衣口袋里塞,万里推辞着不要,站在旁边的老太太乐呵呵笑道,往年想给也没有,我们希望包产到户再试上三年。

万里紧紧握着老人的手,坚定许诺道,我批准你们试五年!

人群里一下子就齐齐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欢乐的笑声此起彼伏地高高飘扬在广阔田野的上空,久久不散。

在笑声中,万里悄悄转身抹了一把泪。他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含泪的微笑,这微笑,是用多少辛酸和艰苦才换来的。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明确写道,包产到组、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自此,大包干的星星之火,终于从安徽燎原到了全国各地。

这一年,万里已经离开了安徽,可是,“要吃米,找万里”,万里那一颗心系万千农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安徽。



参考资料:

1、《旅程“万里”从耄耋之年起步》 人民网

2、《上世纪曾广泛流传民谣“要吃米找万里”》 新京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