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奶奶的那句"你是外姓人",像一把锋利的刀刻在我心上。
当她摔倒在地痛苦呼救时,我站在门外,手指轻轻抚过门框。她曾拒绝给我榴莲,如今我拒绝给她援手。这不就是因果吗?
01
我叫李媛,后来改姓张。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家和别人家不一样。爸爸姓张,妈妈姓李,姐姐叫张怡,随爸爸姓。而我,因为一些曾经不懂的原因,随妈妈姓李。这个姓氏的差异,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疑问的种子,也是一切痛苦的开始。
我们家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一楼是爷爷奶奶的天下,二楼是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区域,三楼则用作储藏室和客房。表面上看,我们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代同堂家庭,但实际上,这个家被无形的墙壁分割得支离破碎。
奶奶姓王,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学退休教师,性格强势,思想保守。爷爷姓张,曾是国企中层干部,现已退休,性格温和但懦弱,在家中话语权极低。爸爸张建国,继承了爷爷的温和与奶奶的固执,是本地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常年忙于工作,对家庭事务甚少过问。妈妈李萍,原是爸爸公司的同事,后辞职在家照顾孩子,性格坚韧独立,却在这个家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姐姐张怡,比我大三岁,活泼开朗,从小就深得奶奶的喜爱,仿佛是这个家的小公主。而我,则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外姓人"。
"媛媛,过来,奶奶教你写字。"奶奶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那是我六岁的时候,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兴冲冲地跑下楼,看到奶奶正坐在餐桌前,面前铺着宣纸。姐姐张怡坐在她旁边,正在认真地练习毛笔字。
"奶奶,我也想学!"我兴奋地说。
奶奶抬头看了我一眼,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你姓李,不是我们张家的孩子,还是先回去做作业吧。"
我站在原地,不明白奶奶的意思。我和姐姐不是同一个爸爸妈妈生的吗?为什么她说我不是张家的孩子?
"妈,媛媛也是我们家的孩子,您这么说不合适。"爸爸走过来,轻声对奶奶说。
"哼,随了外姓,就是外人!"奶奶不以为然地说,"张家的孩子就该姓张,这是规矩!"
我低着头,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姐姐张怡看了看我,又低头继续写字,似乎这样的场景她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那天晚上,我听到妈妈和爸爸在房间里争吵。
"你妈太过分了!媛媛才六岁,你让她怎么理解这些?"妈妈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怒。
"我妈那一代人就是这样,重男轻女,看重家族传承。你也知道,怡怡出生时,我爸病得很重,我妈坚持第一个孩子必须姓张传宗接代。后来我爸病好了,我们又要了媛媛,你坚持要她跟你姓,我妈一直不能接受......"爸爸的声音透着无奈。
"所以你就由着你妈这样对待媛媛?她凭什么因为一个姓氏就区别对待两个孩子?"
"我会和我妈谈谈的,你也别总是和她针锋相对......"
02
那晚的对话,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苦涩的种子。我开始注意到,在这个家里,我和姐姐的待遇确实不同。奶奶总是更加疼爱姐姐,而对我则常常冷言冷语。爷爷虽然对我们姐妹俩都很好,但在奶奶面前,他几乎没有发言权。
爸爸忙于工作,很少在家,即使在家也常常疲惫不堪,对我们姐妹的教育主要依靠妈妈和奶奶。妈妈则尽力对我们公平,但她在这个家中的地位并不高,尤其是在奶奶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那道无形的墙——我是"外姓人",不属于这个家。
我八岁那年的夏天,爸爸从出差回来,带了一个大榴莲。
"哇,榴莲!"姐姐张怡兴奋地叫道,"我最喜欢吃榴莲了!"
我也喜欢吃榴莲,虽然第一次闻到它的气味时有些不适应,但尝过之后就爱上了那香甜的味道。我期待地看着爸爸把榴莲放在餐桌上,等待享用这难得的美食。
奶奶接过爸爸递来的水果刀,熟练地将榴莲切开。金黄色的果肉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怡怡,来,奶奶给你挑最大最好的一块。"奶奶笑眯眯地将最饱满的那瓣果肉递给姐姐。
"谢谢奶奶!"姐姐开心地接过,大口吃了起来。
我也伸出手,期待地等待着我的那一份。
"媛媛,你不能吃。"奶奶的声音冷冷地传来。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
"你是外姓人,不是我们张家的孩子,这是张家的东西,不能给你吃。"奶奶理所当然地说。
我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爸爸和妈妈去厨房拿碗筷了,没有听到这段对话。姐姐张怡低头吃着榴莲,似乎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奶奶,我也想吃......"我小声央求道。
"不行!"奶奶厉声说,"你姓李,就该去找李家人要东西吃。这是我们张家的规矩!"
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却不敢出声哭泣,怕被奶奶骂得更厉害。
妈妈端着碗筷从厨房出来,看到我哭了,连忙问:"媛媛,怎么了?"
"她看到榴莲想吃,我告诉她不能吃,她就哭了。"奶奶抢先说道,"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懂规矩了。"
"妈,为什么媛媛不能吃榴莲?"爸爸疑惑地问。
"这孩子体质弱,吃了上火的东西容易生病。"奶奶随口编了个理由。
我想反驳,想告诉爸爸真相,但看到奶奶警告的眼神,又想起以前多次被她训斥的经历,最终只能默默吞下委屈。
妈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她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坐下来帮我擦干眼泪,轻声说:"没关系,妈妈晚上带你出去吃更好吃的。"
那顿晚餐,我看着姐姐和奶奶分享着整个榴莲,而我只能吃着普通的饭菜,心中的委屈和不公平感越来越强烈。
"真是的,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合群?"奶奶走过来,对爸爸的同事说,"她从小就这样,情绪不稳定,不像我们怡怡,活泼开朗,讨人喜欢。"
"妈,别这样说媛媛。"爸爸轻声制止道。
"我说错了吗?她就是太敏感了,一点小事就放在心上,活得太累了。"奶奶继续说,"可能是随了她妈妈那边的性格吧,李家的人都这样。"
我紧紧攥着书,指节发白,心里的怒火和委屈几乎要溢出来。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起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在奶奶眼中,我所有的"缺点"都是因为我姓李,而姐姐所有的"优点"都是因为她姓张。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让我在这个家中永远都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外人"。吃完饭后,奶奶把剩下的榴莲果肉全部包起来,放进了冰箱。
"这剩下的留着明天给怡怡吃。"她大声宣布。
我什么也没说,默默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把脸埋在枕头里无声地哭泣。那一刻,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在这个家里,姓氏的不同竟然能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待遇。
03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姐姐张怡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她活泼外向,善于交际,在学校里朋友众多,老师也很喜欢她。而我则越来越内向,敏感多思,常常一个人安静地看书或发呆,很少主动与人交流。
"怡怡,你看你,多懂事啊,奶奶真为你骄傲!"每当姐姐帮奶奶做些小事,或者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奶奶总是这样夸她。
而对我,即使我做得再好,得到的也常常是批评和挑剔。
"李媛,你怎么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就不能学学你姐姐,做事利落一点吗?"
"李媛,你这字写得太差了,一点都不用心!看看你姐姐,多认真啊!"
"李媛,你怎么又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这么不合群,长大了可怎么办?"
在家里,我的名字前总是带着"李"这个姓氏,仿佛是一个永远无法摘掉的标签,提醒着所有人我的"外人"身份。久而久之,我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习惯独处,也越来越抗拒与家人交流。
有一次,爸爸的同事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那个小女孩比我小一岁,性格活泼,一进门就和姐姐张怡玩得很开心。我坐在角落里看书,不愿加入他们的游戏。
"媛媛,过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吧。"妈妈走过来,轻声鼓励我。
我摇摇头,继续看着书。
"真是的,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合群?"奶奶走过来,对爸爸的同事说,"她从小就这样,情绪不稳定,不像我们怡怡,活泼开朗,讨人喜欢。"
"妈,别这样说媛媛。"爸爸轻声制止道。
"我说错了吗?她就是太敏感了,一点小事就放在心上,活得太累了。"奶奶继续说,"可能是随了她妈妈那边的性格吧,李家的人都这样。"
我紧紧攥着书,指节发白,心里的怒火和委屈几乎要溢出来。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起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在奶奶眼中,我所有的"缺点"都是因为我姓李,而姐姐所有的"优点"都是因为她姓张。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让我在这个家中永远都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外人"。
"妈,您能不能别总是这样对媛媛?她还是个孩子啊!"又一次,我听到妈妈在楼下和奶奶争吵。
"我怎么对她了?我对她还不够好吗?给她吃,给她穿,有什么亏待她的?"奶奶的声音充满了不满。
"您明明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些!您为什么总是区别对待两个孩子?就因为媛媛随我姓?"
"这本来就是不对的!张家的孩子就应该姓张,这是祖宗的规矩!当初要不是你坚持,媛媛怎么会姓李?现在好了,孩子都九岁了,在学校里都被同学问为什么和姐姐姓不一样,你让她怎么回答?"
"那是我和建国的决定,与您无关!再说了,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有随母亲姓的,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哼,我们张家百年来从没有过随母姓的,你这是要打破祖宗的规矩!"
"妈,够了。"爸爸的声音终于插了进来,"媛媛是我和小萍的女儿,姓李还是姓张,是我们夫妻自己的决定。您老人家就别再纠结这个问题了。"
"好,好,我不说了,你们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把老人放在眼里了......"
这样的争吵在我们家几乎每周都会上演一次。起因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会回到我的姓氏问题上。每次争吵过后,家里的气氛都会变得异常压抑,大家各自生闷气,谁都不理谁。
而我,则是这一切矛盾的核心,却又是被所有人忽视的那个角色。没有人问过我的感受,没有人关心这些争吵对我造成的伤害。我只能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着楼下的争吵声,无力改变任何事情。
有时候,爸爸会因为工作压力大,对家里的矛盾感到不耐烦,甚至会迁怒于我。
"媛媛,你能不能乖一点?别老是惹你奶奶生气!"有一次,他疲惫地对我说。
"我没有惹她啊,是她总是找我的错......"我委屈地辩解。
"你就不能忍一忍吗?你看怡怡,从来不和奶奶顶嘴,多懂事!"
"因为奶奶对她好啊!对我就......"
"够了!"爸爸突然提高了声音,"我工作这么累,回到家还要处理这些破事!你们就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吗?"
说完,他甩门而出,留下我一个人站在原地,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这个家里,我不仅是奶奶眼中的"外姓人",也是爸爸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而最令我心痛的是,爸爸似乎从未真正了解过我的委屈和痛苦,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矛盾,却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04
十岁那年,我开始明确地意识到,我在家中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除非我改变自己的姓氏。但即使如此,那些已经形成的偏见和伤害,也不会因此而消失。
我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喜欢独处。学校成了我唯一的避风港,在那里,没有人会因为我的姓氏而歧视我,老师和同学都只看重我的能力和表现。我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希望能得到家人,尤其是爸爸的认可。
"媛媛,你这次期中考试又是全班第一啊!真棒!"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
回到家,我兴奋地把成绩单递给爸爸:"爸爸,你看,我又是第一名!"
爸爸草草看了一眼,点点头:"嗯,不错,继续努力。"然后继续低头处理他的工作文件。
相比之下,姐姐张怡虽然成绩并不突出,但每次考试后,奶奶都会详细询问她的情况,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甚至会专门做她喜欢的菜来奖励她。
"怡怡,这次数学进步了五分,奶奶真为你骄傲!来,奶奶特意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而我的成绩,在奶奶眼中似乎从不值得一提。
久而久之,我对家人,尤其是对奶奶和爸爸,产生了深深的怨恨。我开始回避家庭聚会,尽量减少与他们的接触。在家里,我总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只有在吃饭时才会出现在餐桌上,而且几乎不说话,吃完就立刻回房。
我也开始对妈妈感到失望。虽然她总是试图保护我,为我争取公平的待遇,但在面对奶奶的强势和爸爸的冷漠时,她往往力不从心,最终选择了妥协。
"妈妈,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什么总是让步?"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
"媛媛,有些事情,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妈妈轻轻抚摸我的头发,眼里满是无奈,"妈妈只希望你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其他的都不重要。"
"可是我不快乐!"我激动地说,"我在这个家里从来都不快乐!"
妈妈沉默了许久,最后只是叹了口气,将我紧紧抱在怀里。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无力和痛苦,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改变现状的决心。
十一岁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对家庭环境的不满。
那天,姐姐张怡在学校的跳舞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回到家,奶奶立刻张罗着要做一桌丰盛的晚餐来庆祝。
"我们怡怡真棒,这么多参赛选手,能得奖的没几个呢!"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而就在前一周,我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回家后却没有人表示祝贺,甚至连一句"做得好"都没有。
看着奶奶忙前忙后地准备庆祝晚餐,我心中的不平衡感达到了顶点。
"妈,我上周获得数学竞赛一等奖,你怎么不给我庆祝?"我走到妈妈身边,故意大声问道,确保奶奶能听到。
妈妈有些尴尬地看了一眼正在厨房忙碌的奶奶,轻声说:"媛媛,妈妈为你感到骄傲,晚上我们单独庆祝好吗?"
"为什么要单独庆祝?为什么姐姐的三等奖要全家庆祝,而我的一等奖却不配?"我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媛媛,别这样......"妈妈试图安抚我。
"我不要!我凭什么总是被区别对待?就因为我姓李吗?"
"李媛!你怎么和你妈说话呢?"奶奶闻声走出厨房,厉声喝道,"没大没小的,一点规矩都不懂!"
"规矩?什么规矩?"我冷笑着反问,"是姓李的就活该被歧视的规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