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就是管控人性:高手管人,就靠这2大秘法
80年代,英国政府让私人船只运送犯人去往澳洲开荒,依照装船的人数来付钱,运得多就赚得多。
没多久,问题就来了:死亡率奇高。
英国政府使劲琢磨降低死亡率的方法,像派人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可都没法落实。
最后,他们想出个一劳永逸的法子,把付款方式改了: 不再是按上船人数给钱,而是按下船人数给钱。
只有把人活着送到澳洲,才能拿到运费。
很快,死亡率就降到 1%左右。
有些船家为了提高犯人的存活率,甚至专门配备了医生,就为了保证犯人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事情的背后,往往是人的因素在作祟。
人性也是如此,因为一开始不涉及船家的利益,犯人只要上了船,他就能挣钱。
对他来说,犯人的生命跟自己没啥关系,不用担风险,自然就不会上心。
而当英国政府重视起来,改变了付款方式,犯人在运送途中出问题会影响到船家的利益,所以他会想尽办法保证犯人的安全。
人性就像一枚硬币,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它们始终相伴,你是逃不掉的。
员工身上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一面,同时也可能存在懈怠懒惰、逃避责任的一面。
贪婪、懒惰、趋利避害,这些都是人的天性,是本能的反应。
当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大家似乎都表现得友好;可一旦牵扯到自身利益,真实的一面就会暴露无遗。
这与人品无关,纯粹是人性导致的。
对于管理者来说,真正的挑战就在于此。
所以,想要真正做好管理,那你就必须要做好以下这2点。
一:洞悉人性:管理之道的核心
1、人性之基,莫过于趋利避害,追寻价值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往往围绕着这两点展开。
这里的“利”,不单单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人们总是倾向于追求对自己有益的事物,同时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
要想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深刻理解这一基本人性。
以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为例,他创立的京瓷和KDDI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阿米巴经营”。
在这一模式下,公司将整体划分为众多小集体(即阿米巴),每个阿米巴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公司一样进行自主经营和核算。
这种经营方式巧妙地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所在阿米巴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企业的迅猛发展。
阿米巴经营模式实际上是利用了人性的自私一面,将其转化为助力企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2、人性之变:管理中的多元需求
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人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步上升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作为管理者,你需要明白,员工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并且这些需求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单一的激励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管理策略。
谷歌曾经实施了一项名为“20%时间”的制度,允许员工将一部分工作时间用于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事实上,许多谷歌的创新产品,比如Gmail和AdSense,都是在这个制度下诞生的。
尽管这一制度后来有所调整,但它所体现的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依然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