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顿巴斯地区战火重燃双方在这片土地上投入前所未有的军事力量,展开一场现代化装备与战术的较量。

2014年乌东战争爆发时,乌将军以第72机步旅2营营长的身份临危受命,带领部队突出重围,通过战术机动,在马里乌波尔城区展开反击作战。他采用小规模特种部队渗透与常规部队正面突击相结合的战术,打破敌军的包围,为乌军在东部战区赢得战略缓冲空间。

2024年5月,乌将军在出任哈尔科夫战术群司令后,再次展现出战术智慧。面对装备精良的俄军北方集团军,他运用地形优势,在夜幕掩护下组织工兵部队架设浮桥。随后,他指挥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借助夜视设备渡河突击。这次行动不仅收复半个沃尔昌斯克,更重要的是打破俄军在该地区的战略部署,使其成为俄军2024年战绩最为低迷的战区。乌将军凭借这些表现,在2025年1月被任命为乌军顿巴斯战术集群司令。

乌将军形成对比的是俄军指挥官俄上将。这位48岁就晋升为俄罗斯中央军区司令的将领,以大胆创新的战术思维和指挥作风著称。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上将采用"多点突破、重点突破"的战术,切断乌军在多个关键地区的防线。在马里乌波尔战役中,运用立体包围战术,调动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促使这座城市陷落。

俄上将随后指挥部队攻克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经过多年构筑的两大要塞——马林卡和阿瓦迪夫卡。这两处防御工事地下设施深达7米,构建复杂的地下通道网络。俄上将针对这一难题,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克堡垒的战例,采用"弹药饱和轰击+立体突击"的战术。他调集大量重型火炮和航空兵力,对防御工事实施持续打击,同时派出特种部队渗透到防线后方制造混乱,实现全面突破。

当前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和装备水平都达到新的高度。乌军方面集中包括第5重型机步旅、第32特种突击团、第59特种突击团在内的多支部队。这些部队装备北约提供的武器系统,更配备大量无人机作战装备。无人机支队、"捕食者"无人机营和第414无人机营的投入,显示乌军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作战方向转型。

乌军在该地区投入8个旅的作战力量,每个旅都配备完整的火力支援体系,包括122毫米和15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多管火箭炮营。每个旅都配发3000架无人机,这种规模的无人机部署在现代战争史上很少见。

俄军凭借中央军区的优势,在红军村战场投入更为密集的兵力。这支部队享有优先补给权,配备最新型的作战装备。在火力配置上,俄军部署2个火箭炮师,每平方公里拥有4个机步连和摩步连。

乌军主要依靠各旅配备的122毫米和155毫米自行火炮与多管火箭炮构建火力网络,同时发挥无人机作战优势,实现远程打击与近距离侦察的结合。这种作战方式提高作战效能,保护己方人员安全。

俄军每天出动数百架次柳叶刀3M巡飞弹搜索打击乌军装甲车辆,提高作战效率。同时,俄军还投入电子战系统,打击和压制乌军的星链通信系统,试图切断乌军的指挥通信网络。在前线阵地,俄军首次大规模使用最新型的TOS-2重型喷火系统,发射高温云爆弹清除矿区地下30米深的乌军预备队隐藏坑道。

俄军使用大批无线电遥控无人车向前线运输武器弹药,提高补给效率,降低补给人员的伤亡风险。这种后勤保障模式,为现代战争中的后勤补给提供思路。

随着战事的持续发展,双方在战术运用和装备使用上的创新涌现。从无人机群的规模化运用到电子战系统的对抗,从智能化精确打击到无人化后勤保障,这场战役展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战场上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对未来战争形态产生影响。

红军村战役的走向关系到顿巴斯地区的局势,可能影响整个东欧地区的战略格局。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社会关注这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经验和教训,将为现代战争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