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以色列国防军对黎巴嫩南部山区发动大规模空袭,摧毁真主党百余门火箭炮及多个军事设施。
以军在北部边境频繁调动,装甲部队集结态势明显。特拉维夫或有意在黎巴嫩南部构建"安全缓冲区",旨在切断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城市的火力威胁。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突袭以来,黎巴嫩真主党作为"抵抗轴心"成员,迅速对以色列展开"支援行动"。以色列军方数据显示,过去近一年内,真主党已向以色列发射超过4000枚火箭弹、导弹及无人机。这些攻击使以色列北部地区常态化面临威胁,基律耶特什莫纳、梅图拉等边境城镇已疏散近6万居民。
两国在1982年至2000年间经历长期军事对抗,2006年爆发的第二次黎巴嫩战争造成双方重大伤亡。此后,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要求双方停火并撤军,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黎巴嫩南部多年来已成为真主党的势力范围。这一由什叶派穆斯林组成的武装力量,得到伊朗的资金、武器与训练支持,逐步发展成为黎巴嫩最强大的民兵组织。自2005年叙利亚撤军后,真主党成为影响黎巴嫩内政外交的关键力量。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政府一直将真主党视为首要安全威胁之一,尤其在多条战线同时对抗的当下,解除北部边境威胁成为军事战略重点。以色列国防部长曾多次表示,若外交手段无法实现安全目标,以军将采取"果断行动"。
地区霸权博弈、宗派矛盾纠缠、历史仇恨积累,再加上外部大国干预,共同构成当前冲突升级的深层次背景。对以色列而言,确保北部居民安全返乡成为内政压力;而真主党则将"抵抗以色列"作为自身存在的核心理由。随着双方红线不断被挑战,军事冲突似乎难以避免。
9月30日凌晨3时18分,以色列空军F-15I战机越过黎巴嫩边境上空,向贝卡谷地及南部山区发射数十枚JDAM精确制导炸弹。爆炸引发的蘑菇云在黎南地区上空清晰可见。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证实,此次行动针对真主党武装力量,共摧毁100余门火箭炮发射装置和30多处军事设施。
这次空袭前,以色列已利用智能化电子设备对真主党进行精准打击。9月17日至18日间,黎巴嫩境内出现大规模传呼机、对讲机爆炸事件,造成真主党4500余人伤亡,其中包括多名中高层指挥官和技术骨干。电子设备攻击或打断真主党的指挥链条,先是摧毁通信系统,然后趁其混乱之际,对武器装备发动突袭。
被摧毁的火箭炮包括数十门伊朗制造的法塔赫-110中程火箭炮和改良版卡秋莎火箭炮。这些武器曾多次用于袭击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和提比利亚。以军行动时机选择在真主党将火箭炮拉出掩体进入发射阵地之际,或显示其对真主党军事部署有着精确的情报掌握。
空中打击结束后,以色列陆军迅速调动至黎以边境。第98装甲师的数百辆梅卡瓦Mk.4主战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被目击在加利利地区集结。这支被称为"铁拳师"的部队此前曾参与加沙地区地面作战,战斗经验丰富。第162步兵师和第146步兵师也在向边境方向调动,总兵力约25000人。
随着局势升温,真主党内部出现分歧。该组织最高领导人在贝鲁特南郊秘密会见核心指挥官们,会议气氛紧张。他深知与以色列全面开战将给黎巴嫩带来灾难性后果。2006年的教训仍然记忆犹新,那场持续34天的冲突导致黎巴嫩1200多人死亡,基础设施遭受重创,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与领导层的谨慎相比,真主党中下级军事指挥官和普通成员则表现出更强硬的立场。在电子设备攻击造成大量伤亡后,组织内部要求立即报复的声音高涨。多名中层指挥官主张"以血还血",认为不还击将损害真主党多年构建的威慑力。
德黑兰公开谴责以色列"侵略行径",但尚未宣布具体支援计划。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仅表示"支持黎巴嫩人民的正义斗争",措辞克制。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则强调"所有选项都在考虑中",保持战略模糊。
也门胡塞武装领导人宣布"与黎巴嫩抵抗力量站在一起",并威胁将对以色列港口和航运设施发动新一轮袭击。自2023年10月以来,胡塞武装已多次向红海国际航道发射导弹和无人机,迫使多国组建联合护航编队。
伊拉克什叶派武装组织"人民动员军"发言人表示,"将随时准备应真主党的要求提供支援"。考虑到伊拉克国内复杂形势和美军驻扎因素,这类支援可能主要停留在口头层面。
美国政府虽未公开支持以色列军事行动,但国务卿表示"理解以色列自卫需求"。五角大楼已下令"林肯"号航母战斗群驶向东地中海,显示出对盟友的支持。同时,拜登政府也通过外交渠道敦促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全面升级。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警告黎以冲突扩大将给整个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俄罗斯指责西方"双重标准",称美国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行动是地区不稳定根源。
若以色列与真主党爆发全面冲突,或对地区格局产生多重影响。黎巴嫩本已脆弱的政治经济体系可能彻底崩溃。该国自2019年以来陷入严重经济危机,货币贬值超过95%,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冲突可能向周边国家蔓延。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与黎巴嫩接壤或临近国家,已长期受到地区不稳定因素影响。特别是叙利亚,其境内既有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武装,也有以色列时常进行的空袭行动。一旦黎以冲突全面爆发,叙利亚极可能成为新的战场。
或看到多条战线同时开火,从加沙到黎巴嫩南部,从戈兰高地到红海,甚至延伸至伊朗与以色列的直接对抗。这将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中东地区严重的军事冲突。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5%,交易员担忧冲突可能威胁到海湾地区油气生产和运输。若冲突进一步升级,油价可能突破100美元/桶关口。这将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
美国已派遣特使赴以色列和黎巴嫩进行斡旋,同时增强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存在。法国作为黎巴嫩前宗主国,正积极协调欧盟立场,并表示愿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俄罗斯则试图通过与伊朗和叙利亚的关系,在危机中扮演调停角色,提升其地区影响力。
联合国安理会已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局势,但由于常任理事国立场分歧,难以达成有实质约束力的决议。这一僵局也反映出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治理困境。
对普通民众而言,冲突升级带来的是日常生活的改变。以色列北部已开始新一轮疏散行动,当局要求距离黎巴嫩边境不足10公里的所有居民撤离。黎巴嫩南部地区,学校停课,医院进入紧急状态,民众纷纷储备食物和必需品。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亚伯拉罕协议"进程可能陷入停滞。沙特阿拉伯已表示,在巴以冲突得到解决前,不会考虑与以色列建交。地区安全架构重建也将面临挑战。
无论冲突最终如何发展,中东地区格局已进入新的不确定期。该地区冲突往往难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各方都需保持克制,防止局势滑向深渊。国际社会也需凝聚共识,加大外交斡旋力度,为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当前局势下,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本身。中东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其走向将影响全球战略格局和国际秩序演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