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于2月14日对巴赫穆特的俄军指挥基地实施一次空袭,造成战术效果,也展现乌军在精确制导武器应用上的能力。
乌军无人机侦察分队在巴赫穆特南郊区进行战场监视时,发现一处废弃工业建筑群内存在热成像信号。通过持续侦察与电子信号分析,确认该处建筑是俄军第58联合集团军前线指挥所,内有指挥官及通信设备。
战区指挥部调集扎波罗热地区的空军基地内的米格-29战斗机中队,一架携带法国制AASM"锤子"精确制导炸弹的米格-29战机于当日11时23分起飞。
米格-29战机以中高空方式接近目标区上空15公里处,在地面防空系统探测范围外释放两枚AASM炸弹。这种"发射后不管"的武器系统整合卫星导航、惯性制导与红外终端制导多重引导技术,单枚炸弹精度可达10米内,对固定目标有效。
巴赫穆特南郊区上空11时47分左右出现两处爆炸,随后建筑群冒出浓烟,继发爆炸持续近十分钟。建筑群在打击后夷为平地,形成直径约80米的爆炸坑。
东部战区发言人少将表示,此次行动摧毁敌方指挥设施,还消灭包括一名准将在内的多名俄军高级指挥官,缴获军事文件与通信密码,对俄军在巴赫穆特地区的指挥链产生干扰。
行动后,俄方在巴赫穆特地区的防御阵地出现指挥混乱,乌军借机在南北两翼展开突击,推进约2.5公里。
在南部战区,乌克兰武装部队近日对位于托克马克地区的俄军弹药库实施一次突袭,对俄军在南部战线的作战补给构成威胁。爆炸持续近4小时。
托克马克弹药库位于俄军在南部前线与后方物流中心之间的枢纽位置,承担着向梅利托波尔、贝尔江斯克等多个方向俄军作战单位的弹药分发功能。该弹药库被摧毁后,俄军将被迫启用位于克里米亚或更远后方的储备设施,延长补给线,增加运输脆弱性。
该打击具有明显的"战役杠杆效应",通过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战略效益:摧毁大量弹药,还迫使俄军重新调整南部战线的后勤体系,分散储备点,增加运输频次,从而增加被发现与打击的机会。
前线俄军士兵在社交媒体上流露出对弹药供应不足的担忧,部分单位已被要求"节约使用火炮弹药"。俄军在该地区的火力支援强度在打击后的一周内下降约30%,为乌军在尼科波尔-奥列霍夫方向的防御行动创造条件。
随着冲突进入持久阶段,乌克兰与俄罗斯双方正在军事力量构成与战略层面进行调整。
丹麦已完成向乌克兰交付大部分承诺的F-16战斗机,首批6架已完成部署并投入战备训练,剩余战机预计将在三月中旬前全部抵达乌克兰。
乌克兰总统在视察空军基地时表示,如果乌克兰能拥有150-160架F-16战斗机,加上25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就能组建有效的领空安全部队,保护城市与关键基础设施,还能为地面部队创造战场环境。
乌军工程师成功将老旧的米格-29战机进行数字化升级改装,使其具备发射西方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这项技术突破使乌军能够在F-16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利用现有空中平台,形成"新老结合"的空中打击体系。改装后的米格-29已能够携带并发射包括法国"锤子"炸弹、美制"小直径炸弹"等多款西方精确制导武器,扩展乌军精确打击的规模与频率。
俄罗斯军队正面临战略困境,尤其是在弹药供应方面。俄军在乌东部战线的弹药消耗速度远超其国内生产能力,形成供需缺口。数据显示,俄军在巴赫穆特-阿夫季夫卡-索列达尔战线每天平均消耗超过2万发各类炮弹,而其国内月产能约为75万发,难以满足乌克兰战场的消耗。
俄罗斯已从伊朗获得多批次弹药,包括122毫米与152毫米炮弹,总量约50万发;同时从朝鲜进口大批1980年代生产的各类弹药。这些外购弹药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质量问题,部分伊朗产炮弹不良率高达30%,朝鲜产弹药的精度偏差超出标准范围,影响火力支援效果。
布良斯克弹药库遭袭后,俄军弹药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该弹药库作为俄军在中部战区的战略储备设施之一,储存大量用于南部与东部战线的常规弹药。此次袭击销毁的弹药量约相当于俄军10天的平均消耗量,迫使俄军动用更多战略储备并加速从远东地区调运弹药。
尽管政府已将军事生产预算提高至战前三倍,但关键组件短缺与熟练工人不足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在精确制导武器与先进电子设备方面,产能恢复进展缓慢。
与弹药短缺相比,俄军在兵力层面同样面临挑战。尽管2023年末完成30万人规模的部分动员,但新补充兵力的训练水平与战斗意愿不高。这些新兵单位在复杂战术行动中表现欠佳,伤亡率显著高于正规军单位。为应对人力短缺,俄军被迫从车臣、达吉斯坦等地区招募更多合同兵,并扩大对刑事犯罪人员的招募规模,降低部队整体素质。
随着战争进入第三年,双方的战略重点均出现调整,乌克兰更加注重精确打击能力建设与西方武器系统整合,强调以有限资源获取最大战场效益;而俄罗斯则依靠数量优势与工业动员能力,试图在消耗战中压倒对手。这种战略取向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战场走向。
随着乌克兰获得西方先进武器系统并成功将其整合入作战体系,东欧战场态势正经历变化,精确打击能力方面的提升,可能影响战争进程。
乌军针对俄军后方目标的精确打击行动频率与成功率提高。过去三个月内,乌军成功实施27次针对俄军后勤节点、指挥控制设施与防空系统的精确打击行动,平均命中率达到83%,高于冲突初期的45%左右。
乌军已经形成"精确打击链",从多源情报获取、目标筛选分析、打击方案制定到任务执行的全流程能力。乌军已建立专门的"精确打击协调中心",整合包括卫星、空中平台、地面站点在内的情报资源,确保打击目标的识别与优先级排序。
截至2025年2月,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承诺总额已超过1400亿美元,其中约65%已交付完成。
尽管获得大量先进武器,乌军在维护保障、训练人才与系统集成方面仍存在短板。F-16战机的战力发挥预计需要适应期;海马斯等火箭系统的维护保障同样面临备件短缺与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莫斯科已加强前线防空系统部署密度,特别是在关键设施周边地区。俄军开始采取分散的后勤储存模式,将原本集中的弹药库分散为多个小型储存点,增加打击难度。俄军电子战部队加强对GPS信号的干扰力度,试图降低西方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
俄罗斯与多个中东国家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被视为对欧洲能源市场的战略围堵;俄罗斯情报机构据报在多个欧洲国家开展"影响力行动",试图引导民众反战情绪,施压各国政府减少军事援助。
与此同时,乌俄冲突中的心理战与信息操作正成为变量,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博弈关乎军心士气,影响国际社会对冲突的认知。
基辅建立战略传播体系,将前线作战行动、情报公开与国际舆论引导紧密结合。乌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下设立"认知作战中心",负责设计与执行针对俄军心理的精准打击行动。巴赫穆特与托克马克的打击,创造"无处不在、无处可藏"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通过社交媒体在俄军各部队间迅速传播。
乌克兰国内支持继续抵抗的民众比例保持在76%左右;国际社会中认为"应继续支持乌克兰直至俄罗斯撤军"的受访者比例在主要西方国家平均达到62%,较2023年初上升8个百分点;而俄军士兵中,通过截获通讯与战俘调查显示,对战争前景持悲观态度的比例已超过55%。
俄罗斯也在调整其信息战术。俄方已从单纯的"去纳粹化"叙事转向框架,强调这是一场"对抗西方霸权"的斗争。克里姆林宫加强对国内媒体空间的控制,增加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宣力度,试图打破西方构建的孤立。
西方国家向基辅提供的精确打击武器在实战中远未达到宣传的效果,大部分被俄军防空系统拦截。少数成功的打击多针对非军事目标。
与俄罗斯有关联的黑客组织过去六个月内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同时针对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政府网站与能源设施实施攻击行动。乌克兰网络安全部门则与西方伙伴合作,挫败多起针对军事指挥系统的入侵尝试,并通过"反向黑客"行动获取部分俄军行动预案。
乌军精确打击行动往往伴随着经过设计的信息释放,包括行动前的暗示、行动中的画面传播,以及行动后的成果放大。乌克兰战略传播中心与国际机构建立合作,确保其军事行动成果得到专业、及时的验证;而俄罗斯则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经过筛选的战场情况,质疑西方商业卫星提供的证据。这种"证据之战"直接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战场态势的认知。
乌克兰已经意识到,军事行动的价值在于其如何被感知、解读并转化为持续的国际支持。因此,信息战已经上升为核心战略。在现代冲突中,战场胜负取决于塑造认知、影响决策的能力。乌克兰在这一领域表现出的创新性与适应性,很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研究的案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