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600年前,明朝廷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移至贵州,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如缕不绝,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承载着宏大的国家战略,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
河之畔、江之滨,山之谷、云之端。600年后,看金陵、寻古迹。天眼新闻开启“屯堡寻根”系列报道,寻源溯根,见证绵延六百年的家国亲情,发现贵州文化史、文明史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演进路径。
“我来自南京乌衣巷。”只要询问安顺屯堡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的柳树湾高石坎”“南京都司巷”“南京石灰巷”“南京丹凤街”……
秦淮人家
翻开安顺屯堡人家的家谱,第一页都能看到“江南应天府”“徽州府歙县”“江南华亭县”等字样,因此屯堡人又被称为“老汉族”。
1997年安顺天龙屯堡陈姓后裔族人开始到南京寻祖溯源,陆陆续续,从西南开启的屯堡寻亲之旅一次一次向东而行,他们朝着同一个目的地,老祖先曾生活的地方前行。
南京丹凤街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走进城门滑一跤”,这首儿时的歌谣从屯堡唱到南京城。老街寻踪,行走南京城,按图索骥,屯堡人家谱中的地名还在,都司巷与军事有关,剪子巷里早已没有做剪子的咔嚓声、箍桶巷里的手艺人已远去。
秦淮河边乌衣巷
秦淮河边乌衣巷,青瓦白墙,已不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成为旅游打卡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在安顺市的屯堡村落散居着王家、谢家的后裔。
南京老城南街巷
2001年,屯堡人郑汝红的族人到南京进行寻亲,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带回城墙的城墙砖和南京故土,在天龙九道坎用故土种下怀念家乡的树,并立碑“叶茂思根”昭示后人。
屯堡人寻根不仅是心灵的回归,更是文化的探索。屯堡文化保留着江淮的文化传统,绵延着江淮的文化血脉,彰显着中华大地多民族共融的壮阔历程,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静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