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600多年前,明朝廷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移至贵州,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如缕不绝,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贵州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
河之畔、江之滨,山之谷、云之端,苏黔虽远隔千里,但一江同饮、山海共情。看金陵、寻遗迹。天眼新闻开启“屯堡寻根”系列报道,寻源溯根,见证绵延六百年的家国亲情,发现贵州文化史、文明史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演进路径。
初春,南京绿博园万物复苏,从大门进去,一路向西,在木樨路向北至银杏路交叉处有一片1500平方米的贵州建筑景点。这座2005年由贵州参与建成的“贵州屯堡”,时隔20年后依然全景展现了明代战时的村庄。
南京绿博园内的贵州屯堡指示牌
彼时,明朝时朱元璋为统治边陲,从南京、安徽一带调了30万大军镇守云贵。历经六百年,这些江南文化和军旅文化已有机地融入贵州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屯堡文化。如今,贵州安顺屯堡人依然保存了一些老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贵州屯堡”四个大字醒目地刻在门楼上,两侧的木柱上刻着:“驻疆屯田六百年铭记江淮本源,征南戍边三千里落户黔中大地”。另一侧的小的门楼门楣上书:“戍耕”二字。
进入园区,有简单的屯堡文化、地戏的介绍,十个生动的地戏面具镌刻在石头上,讲述着明朝的故事,以及贵州屯堡的历史和沿革。
石头砌的墙、石瓦盖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整个园区以石、木结构的屯堡造型,展现了射孔、石墙、茶驿等颇具代表性的屯堡元素,全景再现当年屯堡军旅与民居和谐相融的景象。周边再配以杉木、杜仲、高山杜鹃等具有贵州高原特色的植物,呈现一幅“小江南”的画面。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当年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已成遥远的往事,一处一景是历史印痕,微缩版的“屯堡”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与远隔千里的安顺屯堡遥相呼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静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