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区划地名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区划地名承载、代表和体现的是赣鄱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全省各地通过编撰区划地名志、建设展播馆、设立地名文化标牌、讲好区划地名故事等方式,不断深挖区划地名文化内涵,初步形成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我省开展区划地名历史文化遗产活动提供重要依据。为传播区划地名历史文化,特开设专栏,展示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区划地名文化内容,让人们了解江西,感悟魅力。
袁州古城:赣西明珠 千年古韵
持续两千余年历史的袁州城,曾以坚固雄伟闻名于江右,素有“铜袁铁赣”之誉。袁州城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古城,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在这座古城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
复建后的袁州谯楼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将军灌婴设宜春县,筑宜春县城,因“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此为袁州建城之始。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设袁州,州治设于宜阳县,晋孝武帝太元间(376-396)避郑太后讳改宜春县为宜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复为宜春县,在原宜春县城基础上开始了袁州古城建造。
袁州古城地处江南腹地,地缘文化特色鲜明。这里的水乡文化、农耕文化、书院文化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袁州文化。古城还保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袁州剪纸、袁州锣鼓戏、袁州漆器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技艺不仅展示了袁州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和发展。袁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历史上是赣西地区区域行政、交通和商贸的中心。
袁州古城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赛龙舟、舞狮、舞龙等传统活动。其中祭祀活动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地百姓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民俗活动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智慧,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赛龙舟比赛
袁州古城现存城墙为晚唐五代所建,高近4米,长达80米,是全国现存最完整、最雄伟的唐代城墙。古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又有北方建筑的庄重之感。古城内古巷、古桥、古井等建筑物均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融合了古典徽派和赣派建筑的元素,街道、巷弄、民居等建筑采用青石板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设计,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城墙之上,旌旗猎猎,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唐代大文豪韩愈曾任袁州刺史,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千古名句;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曾在此讲学,留下了“春台晴旭”“卢洲印月”等诗篇;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在此著书立说,完成了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东汉隐士袁京躬耕自食,著书立说,惠及百姓,病逝葬于五里山(今袁山),自东汉以来就被读书人崇为楷模。
古城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现存有袁州谯楼,这座始建于南唐的古城楼,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也是袁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宜春台,始建于南宋,登台可俯瞰古城全貌,感受历史的厚重;昌黎书院,始建于明代,是赣西地区著名的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
近年来,袁州古城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城进行修缮和保护,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进袁州古城,你会发现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人文景观,古城内的寺庙、古塔、古街、古桥等建筑,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这里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景致也让人流连忘返。
袁州古城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它的千年古韵与现代气息在这里交相辉映,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血脉,是赣西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袁州古城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吸引着更多人前来领略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来源:“江西民政”公众号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宋柄燃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