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雨时节,青石巷的粉墙黛瓦浸润在水墨画般的烟雨里。王宅门前的红绸灯笼轻轻摇晃,在细雨中晕染出一片朦胧的暖光。

十八岁的王婉儿立在雕花轩窗前,指尖摩挲着父亲留下的《笠翁对韵》,望着檐角垂落的雨帘怔怔出神。

她眉如远黛,目若秋水,肌肤胜雪,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温婉的气质。



"小姐,李公子又差人送来了缠枝牡丹纹妆匣。"丫鬟捧着鎏金漆盒进来,盒中玛瑙耳铛泛着暗红的光,像极了前日登门那位盐商之子充血的眼眶。

王父三年前病逝,如今守孝期刚过,这样的求亲队伍便络绎不绝,仿佛她不是活生生的才女,而是待价而沽的珍宝。

雨珠坠在窗外的芭蕉叶上,碎成千万片晶莹。婉儿突然想起几年前与父亲的生活场景。

五代后,对联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智力游戏。明代《声律启蒙》的流传,更使其成为科举应试的必修课。

虽说婉儿身为女儿身,不能参加科举,王父并没有将她看轻,从小就教育她各种知识,两人经常会在月下联对切磋。

婉儿最佩服的就是父亲的才学,那年她随口吟出"月移竹影侵棋局",父亲抚掌大笑接道"风送花香入酒樽",惊起满池锦鲤搅碎一池星斗。

那时他就在想,自己未来的夫婿必定要想爹爹这么优秀有才。爹爹也说婉儿会如愿,到时候亲手风风光光把女儿嫁出去。

可惜父亲并没有看到这一刻便离自己而去,如今这些庸俗之辈,却只知用金银堆砌求亲的诚意。



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念及于此,婉儿突然下定了某个决心。

"备笔墨。"她忽然转身,素白裙裾在青砖地上旋出决绝的弧度。

当"比文招亲"的告示贴满全城时,那个曾在醉仙楼题写"一樽遥对青天月,万里长歌白鹭洲"的布衣书生,正站在告示前若有所思地抚过腰间半旧的竹笛。

招亲当日,王宅前院摆开十二张檀木案,龙泉青瓷笔洗映着晨光,像十二泓碧水。数十名锦衣公子挤满回廊,腰间玉佩相撞的脆响此起彼伏。

心中既紧张又期待的婉儿,一袭藕荷色襦裙立于绣楼之上,发间白玉簪映着晨光,宛如初绽的白梅。

见时间差不多了,婉儿轻启朱唇,缓缓吟出了第一句上联:“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此上联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

这上联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日的美景,柳线莺梭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联相对比较简单,来者都是做足了准备,因此不少人对出了下联。

有的对“梅毫雪墨,绘就寒冬数里图”,有人吟出“荷钱蛙鼓,敲开盛夏满湖光”,还有人自信的说“枫毫雁字,书成塞北九秋诗”……

不过婉儿听后,只是轻轻摇头,这些下联虽然在形式上勉强对仗,但在意境和文采上,都与她心中所想相差甚远。



自己的终身大事,当然不会只准备一联,于是她又当众宣布了第二个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

这上联表面上描绘的是银枪与草地的对抗,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在诉说着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的无力,但又有几人能体会的到呢!

几个纨绔子弟抓耳挠腮,宣纸上墨迹斑斑如困兽之斗。盐商之子挥毫写下"金屋虽贵,难藏百媚娇娘",惹得婉儿蛾眉紧蹙。

忽然西墙角传来清越之声:"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婉儿指尖一颤,羊毫笔坠在青砖上,溅起几点墨梅。

她循声望去,但见一布衣书生立于竹影之中,粗布青衫难掩清朗之气,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与聪慧。

上联以兵器之利反衬自然之恒,暗讽礼教强权难撼;下联却以星火之微隐喻文心之力,恰似当年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铮铮铁骨。

更妙在"灯火"对"银枪","烧天"应"破地",字字相击如金石相撞,更寓意着爱情的力量虽看似微小,却能冲破一切阻碍,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婉儿听到下联,脸颊瞬间泛起了红晕,她的眼神中满是羞涩与欢喜。她知道,自己苦苦寻觅的那个人,终于出现了。



几日后喜堂上,那支竹笛此刻正系着红绸静卧案头。婉儿望着正在题写婚书的夫君,忽然想起《世说新语》中谢道韫咏雪的典故。

原来真正的知音不必踏破铁鞋,只消半联相和,便知是千秋同心。

窗外细雨依旧,却在喜烛映照下化作漫天金丝,将那些"父母之命"的阴霾涤荡殆尽。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