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非遗邂逅青年智慧,千年蓝染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今年寒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蓝白意蕴”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南通如皋、启东等地,以青年视角探索蓝印花布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路径。使这项始于宋代的传统技艺,在青年学子的创新实践中迸发出时代活力。
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新王庄社区,社会实践团队搭建起传统与当代的桥梁,通过将古典纹样融入现代审美,创建“工艺体验——文化解读——创意延伸”三维传播模式,吸引居民参与刮浆、扎染等工艺实践,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场景。
同时,实践团队在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以“非遗活化”为核心理念,开发出模块化美育课程。通过拆解刻版、刮浆、浸染等工艺环节,结合多媒体演示与手工实践,打造沉浸式非遗课堂。中小学生在动手体验中领悟传统技艺的精妙,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成功点燃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热情。
团队成员们还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对非遗大师吴元新进行了一场专访。吴元新表示,蓝印花布的传承不仅依赖传统工艺的保持,更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使学生们突破技艺展示的表层传播,转向文化价值的深度转化。
从博物馆的文化解码到社区的创意实践,“活态传承”理念贯穿始终,让蓝白技艺真正浸润现代生活,也为非遗传承开辟出更具生命力的路径。
“青年既是传统技艺的学习者,更是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团队指导教师表示,此次实践不仅产出系列文创作品,更构建起校地联动的长效传播机制。从校园美育到社区工坊,从大师对话到新媒体传播,青年学子以创新表达诠释蓝白之韵,推动非遗技艺实现“文化价值——生活美学——情感认同”的深层转化。
当靛蓝染液在棉布上晕染出千年纹样,传统非遗正以青春姿态,织就文化传承的新图景。
来源: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