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600年前,明朝廷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彼时的贵州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屯堡”。大量中原和两江地区将士及眷属、农民、商贾、工匠迁移至贵州,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如缕不绝,与当地各民族水乳交融,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承载着宏大的国家战略,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

河之畔、江之滨,山之谷、云之端。600年后,看金陵、寻古迹。天眼新闻开启“屯堡寻根”系列报道,寻源溯根,见证绵延六百年的家国亲情,发现贵州文化史、文明史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演进路径。

易于储存,方便携带。屯堡饮食文化起源于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期,随着军士和商人及其家眷迁徙到滇、黔地区,带来了江南的饮食习俗和生活方式。


屯堡孃孃在南京老门东芥子园展示屯堡美食

江淮以淮扬菜为主,经过6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屯堡饮食文化在周边环境及饮食习俗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江淮风味融入当地特色的屯堡风味。


屯堡八大碗

比如,屯堡著名的“八大碗”中的‌盐菜梳扣类似于南京的梅干菜蒸肉;‌‌古老钱蛋圈扣和南京蛋饺烧菜有相似之处。茨菇是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水中的植物,安顺旧州古镇上名菜里就有炒茨菇。


南京小吃梅花糕

此外,屯堡人还保留了祖先食鲜的习俗,南京人爱吃的马兰头、香椿头、菊花脑,屯堡人则将折耳根、蕨菜等融入日常饮食。

江南一直是我国织造业发达的地区,明朝时期,南京丝织工艺日臻成熟,在西迁中,手工艺者也将丝织技艺带到了贵州。这些技艺、花样、材料展现在了现在屯堡妇女的绣花鞋、腰带上、饰品上,让屯堡服饰成为屯堡文化独特的风景。


南京老门东芥子园展示屯堡服饰

起源于明太祖马皇后的家乡凤阳的“凤阳汉装”一直沿用至今,在屯堡街头,时常能见到“头上二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帚帚,脚上两个翘翘”的屯堡嬢嬢们穿着青蓝辉映、宽袍大袖、斜襟纽扣的汉装。她们的绣花鞋鞋尖高高翘起,因为明朝时男子在外征战,女子须一人顾家,便在鞋头藏入刀片以防身,久而久之,妇女们便用针线把它缝合起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翘翘鞋。


如今,只能在南京一些博物馆的藏品中找寻明朝饮食、服饰等生活业态,所以,作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的屯堡文化更显珍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静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