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传言改编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很少有人了解,为什么在二战期间有2.5万名欧洲犹太人能够抵达上海,并在这里得以生存与延续生命。这背后的故事,跟一个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人密切相关——他是一位中国外交官,在犹太人最危急的时候,为他们开辟了生路。

故事要追溯到1938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在维也纳一个不起眼的咖啡馆里,有一个面孔显得略为陌生的男子,在默默进行着什么。周围的人对此并不在意,但犹太社群却知道他在做什么。他是在为无数犹太人签发签证,他叫何凤山,是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总领事。一份签字,可以拯救一条生命,帮助那些被纳粹追杀的犹太人逃向东方的城市——上海。

1938年11月9日,德国东部的小女孩露西和父母在朋友家聚会。当天晚上,露西似乎预感到不安,她和同胞们即将迎来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屠杀。聚会本是一场欢庆的盛宴,但大人们的表情瞬间变得阴沉,露西的妈妈对她说:「保持安静,我们马上就要回家!」路上,露西透过车窗看到犹太教堂正被大火吞噬,忍不住叫道:「妈妈,教堂着火了!」可母亲的脸上满是担忧,示意她低声。



她们匆忙回到家,尽管早早上床,但后半夜,楼下却突然传来咚咚声。「快来开门!」妈妈急忙说道。门外的人显然耐心已尽,猛砸门板。当门被撞开的一瞬间,重重的撞击让妈妈倒下失去意识。两名男子冲了进来,猛然打了露西爸爸一拳,鲜血瞬间滴落。露西害怕地尖叫:「放开我爸爸!」可是无济于事,她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被拖出门外,那一刻,年仅8岁的她感到无比孤独。

与此同时,另一位8岁的小女孩贝蒂,正与家人静静坐在黑暗中,尽量避免被纳粹发现。他们不敢开灯,只想让邻居以为家里没人。恐惧在蔓延,短短几天,成千上万的犹太男子被送往集中营。

就这样,1938年的水晶之夜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夜,1574座犹太教堂被焚毁,7000多间犹太商店也遭到破坏,街道满是碎玻璃,映照出火焰的光芒。这个夜晚的摧残与凶残,让人们震惊,因为它是纳粹针对犹太人屠杀的开始。

随着局势的恶化,纳粹规定只有拿到其他国家签证的犹太人才有可能在集中营中得到释放。这个消息让犹太人陷入了绝望,他们每天在领事馆前排队,只为能得到一张生的希望。然而各国的签证名额都异常有限,面对德国和奥地利涌入的难民,很多领事馆选择了封闭大门。就在犹太人面临生死之际,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1939年,一艘载满逃亡犹太人的“圣路易斯”号抵达纽约,他们期盼着能够获得庇护,但却被拒绝登岸。他们不得不选择返回,而在归途中,悲剧发生了:这艘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的难民全部遇难。

那么犹太人是否可以逃往英国或法国呢?事实上,两个国家因应对德国的军事威胁而不愿意接纳难民。1943年,法国的会议上,众多国家共同拒绝接收犹太难民,致使他们陷入绝望的境地。而在这危急时刻,一个远在东方的城市逐渐进入了犹太人的视野。

对犹太人来说,能够逃离就是生存的希望。1938年3月,德国并吞奥地利,奥地利的犹太人几乎无处可去。17岁的犹太青年艾瑞克·高德斯陶伯为了逃出险地,饱受奔波,然而结果总是无济于事。在痛苦的绝望中,他怀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中国领事馆,没想到一口气就得到了20份签证!这意味着他和家族的命运改变了。

这个好消息在犹太人中间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向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求助。这里成了犹太人逃往生的希望之地。其他5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无人敢于伸出援手,而中国的外交官却毫不犹豫地签发签证。这些签证上都留下了同一个名字:何凤山。他是当时的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

在维也纳,何凤山有几位犹太朋友,其中白克姐妹和他交情很深。大姐因为不忍心卖掉工厂留了下来,结果不幸被害;二姐则是一位影星,得以仓皇逃走。目睹这一切惨剧的何凤山,决定勇敢地为犹太人提供签证。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在做出这一决定时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斗争,但可以想象,这绝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给正面临屠杀的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凤山不仅要面对危险的纳粹分子,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与他们对峙。他有一位朋友,名叫罗森堡,是美孚石油在维也纳的经理。一天,何凤山收到消息,罗森堡被纳粹抓走了。他毫不犹豫赶到朋友家,恰巧碰上两个盖世太保正在抄家。

何凤山保持冷静,走上前去与他们交涉。而那两个拿着枪的盖世太保并没有把他这个瘦弱的东方男人放在眼里,质问他:「你是谁?」何凤山用流利的德语回应道:「我是中国的外交官,他们手里的签证是合法的。如果你们不放他们走,那就是在侮辱中国。」

盖世太保显然有些意外,这种情况下,他们从未遇过阻拦。但很快,他们就重新掌握了主动权:毕竟是他们拿着枪。愤怒的盖世太保将枪口指向何凤山的脑袋,黑洞洞的枪口令人心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