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案件改编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过桥费一百,现金付。”
一名年轻人挡在李友石车前,指着旁边的收费牌,十分嚣张地索要过桥费。
李友石的司机很气愤,反驳道:“这座桥是公用的,凭什么你收费?这不是黑社会行为吗?”
年轻人轻蔑一笑:“你说得对,这桥确实是我们村的,但不是让你们免费通行的。想过桥就得交钱。”
司机为了不惊动后座正在休息的李友石,压抑着怒火去摸钱包:“好吧,给我发票。”
“发票?我们没有。要是不愿意交,那你就绕个八十里的山路去吧,那里有个免费的破桥,技巧好还不一定能过去。”
面对年轻人的强硬态度,司机更加火大,原本掏出的钱包又收了回去。
“你知道车上坐的是谁吗?我可警告你,马上放行,要不然后果自负!”
年轻人漫不经心地说:“你们是谁我管不着,过这桥就是得收费,这是规矩!”
说着,他还抄起旁边的一根木棒,继续威胁司机。
其实,坐在后座的李友石早就看到了这一切,心中震惊不已。
他想起当年自己在老家时,集体凑了80块钱上大学的情景。
李友石意识到肩负的责任,进入大学后就努力奋斗,几经波折从贫困的农村学生变成了大学讲师,最终成为教授。
在政法大学教了六年书后,李友石因缘起步进入政界,迅速展现才华,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
以至于在58岁时,他成为河西省的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做了许多民生实事,并培养出一批优秀干部,其中很多学生如今已是各地大员,名副其实的一把手。
65岁那年,李友石荣退,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过去工作繁忙,回老家的机会少,即便偶尔回去,也是被地方领导簇拥着,成了一场视察。
李友石一直没能有机会和乡亲们亲密交流,这或许是他心里最渴望的事。
如今退休了,李友石终于有时间回乡,想着以普通人的身份回老家探望曾帮助过他的乡亲们。
于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他只带了一个司机,奔赴梦寐以求的故乡——孟杞县刘张村。
原本兴奋的归乡计划,却在临近村口时突遭意外。
刘张村口有一条河,叫广济河,宽约二三十米。李友石记得小时候,这里是一座绳索和木板搭成的吊桥,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下面是湍急的河水,十分危险。
上学时,他每次都小心翼翼经过那座吊桥,几乎每年都会有事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不过在初中时,县里拆除了吊桥,修建了更宽的石桥,村民们的出行明显改善。
李友石离开家乡上大学前,这座石桥还完好无损。
他从政后回来几次,发现石桥虽然加宽了不少,岁月的痕迹仍旧明显。
然而这次回来却看到,石桥已经被一座四五米宽的水泥大桥替代。
本来李友石对新桥感到欣慰,却不想刚要过桥就被拦了下来,索要过桥费。
这是什么新规定?
见司机和收费年轻人争吵,李友石急忙招手示意司机停下,自己下了车。
“小伙子,这桥为什么要收费?是村里的规矩,还是县里的规定?”
年轻人用不屑的眼光看了李友石一眼:“你显然是外地人,不懂规矩。”
“告诉你,这桥是村长集资修的,花了很多钱,怎么能让你们这些不出一分钱的人免费过呢?”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明白吗?”
李友石微微一笑,“集资修桥,村干部本应该为村民办好事,这本来值得肯定,但收费就不合理了……”
“你懂什么?”年轻人随意挥挥手,“谁花钱盖的桥,谁就有权收钱,这和你有关系吗?”
说完,他重重一拍李友石的车,“你们决定过不过,后面车都堵上了。”
李友石回头一看,果然后面的车排成了长龙。
每辆车都得乖乖交上一百块过桥。
作为退休领导的李友石知道,这种做法不合理,如果不解决,村民们会一直被黑心收费逼付冤屈的费用。
而且,这样做完全是在损害政府形象。
心里一动,李友石开始变得严肃:“你们的村长呢?叫他过来,我有话要说。”
年轻人冷冷一笑,“你算老几?凭什么见我们村长?”
“你不认识我很正常,我要求你把村长叫来,我要当面和他谈。”李友石愤怒地说道。
年轻人仔细看了他一眼:“你看起来并不缺钱,百元钱别磨叽了,不交就赶紧走,不要在这儿磨蹭!”
说完,他推了李友石一把,这下把司机吓坏了。
“你竟然敢推人?”
年轻人冷笑:“就推了,咋了?再磨叽我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