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传银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政协浔阳区文史委授权转发。

本文约8500字,故分上下两篇发布。阅读上篇请点击链接——九江文史 | 辛亥革命元老蒋群将军(上)

(续上篇)

蒋群回九江后,得知江西省的清军船艇突然增多,11月15日,就有海筹、海琛、江贞、楚豫五舰及湖鹰,湖鹗、湖隼等三鱼雷艇在江水面集结,大家猜疑这些兵舰来九江的用意。有人以为他们未必会反正,否则为什么不派人上岸?蒋群却断定这些兵舰一定是预备和我们合作的。只是他们怕上岸发生误会,或其他危险,在迟疑而不决中,我们必须先有人去接洽,才能联络。于是由林森、吴铁城、龚永、蒋群四人代表去欢迎。当时四人坐了小汽船驶出,兵舰上果然都升旗吹号,各舰将领排队欢迎,大家见了面,彼此寒暄一番,他们表示愿意合作,恰谈成功,1911年11月15日,九江革命党人,促成了清海军九江起义,并实现了海陆联合计划,九江成了长江中下游各省的革命基地。

蒋群回到九江后,混进革命阵营的省城原巡防统领冯嗣鸿居心叵测,企图夺取都督一职,但摄于吴介璋旧部力量,一时不易下手。于是妙想天开,唆使下级军官邹恩灏伪造总理的任命状,命彭程万为都督备。本来吴都督是蒋群上次在省城时劝他勉强担任的,现在看到孙中山的任命状也就不问真假,在九月二十二(农历)很容易的交给彭程万。

当时蒋群在九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奇,大家商量以后,觉得这种局面绝不能维持下去,第一,彭程万没有统一江西省的力量;第二,难免野心家再有第二步的反动;江西一定要避免重蹈安徽、芜湖、大通的覆辙,决定仍由蒋群和刘世均再度进省谋共江西全省的统一。蒋群进省后,和各方面人接治,愿意由李烈钧任江西全省都督。可省城一般军官认为马毓宝是江西光复首功之人,为江西都督一职以马都督最宜,绅商各界也很同意。于是蒋群去拜访彭都督,蒋与彭是同志又是老同学,因此蒋见彭开门见山地说:“这种局面太使你为难,恐惧有人利用,还是不干为妥。”彭也以为然,于是他就向各方面打电话,在那天下午五六点钟,就在军政府举行各界联席会议。

蒋群在会议上痛陈目前江西情势的危险,如果大家还是四方割据,各怀野心势必地方糜烂,生灵涂炭,非蹈安庆的覆辙不可。为江西计,须马都督进省担任全省都督,统一江西。大家都没有疑义,只是冯嗣鸿颇不甘心,表示反对,而且拿出指挥刀,向桌上一拍,声势汹汹地说:“江西局面初定,如果哪一个人来破坏,我就以武力来解决。”后来经军界方面和绅商各界代表陆续演说,都赞成蒋群的主张,冯才不敢出声。蒋群知道事情已经办妥。想到援鄂之事,就请冯统领率兵入鄂。这个提议也得到全场赞成。蒋群主张由都督府速批出发费,使冯统领能够即日开拔。最后会议中推定夏之麟、吴哀灵、贺赞元、郁达观四人为欢迎代表,到九江去欢迎马都督进省。



马毓宝像 图源:维基百科

散会以后,蒋群和刘世均回到所居的新大方旅馆,冯嗣鸿暗地派了几次人来图谋不轨,凑巧旅馆中还住了许多九江派来招募新兵的军官,一谋刺者以为都是蒋群的随从,不敢动手。第二天,蒋群等人和欢迎代表回到九江,十月十七日(公历12月7日)马都督进省任职,九江军政府分府改为都督行辕特设司令部,各地军政府一律裁撤,江西才告统一。

武汉光复后,武昌黎元洪都督电请各省推派代表到武昌会议。当时,蒋群推荐林森、徐秀钧、汤漪、王侃四同志。但是这四人中,人都是江西省人,只有林森是福建人。有人问蒋群:林先生是福建人,怎么做了江西代表?“蒋群当时答复:我们只知道革命党籍,不知道地方籍。”问人也就无话可说。后来他们四人中,徐秀钧、王侃未去,改为为王有兰,俞应发、赵士北、汤漪、林森五位代表先到武汉,再和其他各省代表齐集南京。适总理返回,就公举总理为临时大总统,这才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础。武汉光复后,以防袁世凯忠于清室,革命军会师南京,共谋北伐。江西先派刘统领率师赴南京,接着蒋群也以学生义勇军督带官的名义,率领全省学生前往参加北伐。

1915年12日在云南参加“护国军”讨袁中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蒋群任李烈钧总司令部下的一个参议。

1924年,蒋群在广东东沙头之“警卫军讲武堂”任教育长。

1924年12月6日,孙中山任命蒋群为“建国军宪兵司令”,这是蒋群一生中最辉煌时期。“建国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前身。1925年6月15日建国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蒋介石为总司令。宪兵司令是权利很大的官,民间俗语,宪兵有见官大三级之说,可见司令之分量。



图源:《孙中山全集》第11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大权掌在蒋介石手中。1926年(民国十五年)庐山设立市政会,先成立市政会筹备处,蒋群被任处长,曾订暂行章程二十条,经江西省部司令邓如琢省长,李定坤核准(章程从略)。市政会未正式开办,即将市政会改设庐山管理局。

1929年(民国十八年9月)依照董事会章程,选举董事会成员,选举出胡全芳等23人组成。蒋群、吴金彪等五人为名兴誉董事。

1932年-1937年吴铁城任上海特别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时,蒋群任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前夕,蒋群被蒋介石以“图谋不轨”罪名,(有通共之嫌)在南昌软禁了二年。抗日战争时期,蒋群与家人各据一方,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身体不好,生活拮据,经常靠老下级接济。

1946年7月31日,国民党公布中将名录,共123名,在国民党中将当中,以名列第5名公布,在上海退役。大约于1948年在上海病逝,享年65岁,这就是蒋群辉煌与坎坷的一生。



《申报》1946年9月3 日

三、祖居与故居

九江第一祖居在花果园(即今天马建材大市场),祖居五里桥中堡垅(即今五里街道三垅村中堡垅)。蒋家自然村房子很大,有旗甲,现已拆,其亲属已建房。

城内第一故居孝子坊(即今九江市庾亮南路,九江市公安局宿舍内),人称蒋家花园,也称蒋家大院。名气大,门楼高大。为蒋群祖辈建造,住着蒋氏大家庭,蒋家的亲戚周氏也住在其屋内。蒋群1911年从云南昆明回九江,就居住在孝子坊的蒋家大院。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九江,蒋家人逃难,其房屋被日本人摧毁,大门楼用数匹马拉倒。

四、城内德馨里故居

“德馨里”坐落在九江莲花池北面的丁官路,坐北朝南,前门厅官路,后门今浔阳路边,现在的浔阳路联盛广场的地下车场,便是德馨里旧址。德馨里很有名气,九江无人不晓非常大,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是蒋群与郑氏、林氏两家合资购地合资共同建造的。占地面积大约640平方米,宽20余米,深32米。大门直进是通道,前后都有门直通。通道两边是房子每边有6大套间共12大套。前台对外有门,门楼上有蒋群亲笔题写的“德馨里”个苍劲有力的醒目大字,落款为竖直写的蒋君羊三个小字,年月等。进门就是槽门(过厅)每套房间深8米大门对通道,过厅宽4米,通道即为天井,四周屋檐,水滴入天井,下雨天,人淋不到雨。通道是通风采光,行人活动的地方整栋套间建筑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住蒋郑林周四户人家。解放后房屋改造,居住十余户人家,全房分为单双号东为单号房西为双号房。蒋群大夫人叶氏住9号房二夫人芳氏住12号蒋群次子蒋义纯随母,同二夫人一起生活林姓居11号房原九江市政协副主席郑丹也住过此房号。



蒋群于洪宪元年(1916)在孝子坊购房的《验契证书》 网友大宝收藏

五、家眷及归宿

蒋群一生中,娶了三位夫人。第一夫人叶氏,据传在未参加革命前己将叶氏娶入家门拜了堂,但二日二夜未上床,而独自人坐在桌子边看日三夜书,二天后,便独自人参加工作去了。故大夫人叶氏未改嫁,也未生人,在养育堂抱了一女抚养。养名蒋美玉(江州人),成人后如嫁入周家,2011年还健在,有88岁,住在九江油毡厂附近,有儿子叫周祥国,也已退休。大夫人早年过世,葬中堡垅祖坟山。

二夫人芳氏,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有一次在歌乐山跌了一跤,一终身残疾,脚跛,行动不便。生有子,长子蒋义维,次子蒋义纯,二夫人,于前几年去世,葬中堡垅祖坟山。

二夫人张氏,上海人,在上海生有一子,名善宰,谱名蒋义聪。

长子蒋义维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抗日战争时,随校迁移重庆,后在重庆定居,抗日战争后期,在云南芷江,为飞虎队的美国人当了段时间的翻译,日本人投降后,回到重庆,在重庆第二十九中学教书,直至退休,已去世。大媳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在高级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生有子,长子天柱,次子天柏。

次子蒋义纯,是九江有名的蒋疯子,矮矮胖胖白皮肤,西装头,走路低着头。据传,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与本校女同学谈恋爱了刺激,失学回家。数学学得好,象棋走得好,常在四码头一带游。于2002年去世,葬中堡垅祖坟山。



蒋义纯墓 供图:陈新代

三子蒋善宰,据传,张氏在上海生他时,家中的黄鳝昂起头,四处张望,故取名善宰,谱名义聪,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上海,解放时有16、17岁,从未回过九江,其母也从未回过九江。成年后,在南京三线工厂工作,现年应有80岁左右。

长孙蒋天柱,为蒋义维长子,出生于重庆,生活在重庆,文革时以知识分子青年下放到云南省,收编后回重庆工作住重庆。

次孙蒋天柏,为蒋义维次子,在重庆。

【编后记】

关于蒋群,编者也曾写过一篇文章(见《九江文史 | 辛亥革命元老蒋群小传》)。冯传银老师的这篇更详尽些。蒋群的二子蒋义纯,九江有名的蒋疯子,关于他的故事,也有两篇文章,见《浔城故事 | 陈新代——“蒋疯子”轶事》《浔城故事 | 伍恩奇——“蒋疯子”》。

蒋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否他就是个不争权,不为名,只想着干革命的人?编者以为,蒋群是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机缘巧合出现的人物,或者是运气、或者一时的决断,影响了历史。然而他是个相对平庸的人,在腥风血雨的巨变中,能得善终,已是不易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