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第144师代理师长张昌德率部投敌时,该师第432团的团长黄克烈表示反对,他说:“我们出川就是为了抗日,你们不打日本人,反而投敌,岂不是成了民族罪人,会遗臭万年。要去,你们去,我坚决不干。”
其实张昌德和黄克烈的交情不错,他们之间本来不应该走到兵戎相见这一步,如今发生冲突,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情。
张昌德之所以叛变,一定程度上和汪伪政府的挑拨利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有蒋介石偏心的重要原因。
张昌德和黄克烈本就属于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带领着部队出了不少力,按理说作为前头部队的川军应该享受更多的优待。
但是蒋介石精明算计,对这些地方军队和自己的中央军队厚此薄彼,不管是在装备上,还是补给上都有差别。
川军大部队出力不说,种种待遇还不如嫡系部队,自然生出来很多不满。
尤其在中央军进入战场之后,川军先前占据的优势便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眼睁睁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功劳被夺走,张昌德有反抗之心倒也合理了。
虽然黄克烈出身黄埔军校,但是他在川军作战时间很长,对川军队伍有着深厚的感情,看着不公对待,他心中也不好受。
然而两个人面对不公待遇的时候,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举动。
黄克烈不想看到国军和川军之间生出嫌隙,便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从中斡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破坏抗日力量。
一旦抗日队伍内部出现了分裂的情况,也会让敌人趁虚而入。
可就在他缓和关系的时候,川军师长的自杀彻底让张昌德下定了决心要叛国。
自杀的师长和张昌德有着亲戚关系,这对张昌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也加速了他的叛国。
张昌德最初叛国的时候,想通过武力来逼迫黄克烈和他站在一边,但是黄克烈此人刚正,不想要让敌人坐收渔利,便不同意。
两个人争执了许久,终于达成了统一,只要国军不攻击张昌德的川军部队,等到抗日的时候,张昌德也会带头抗日。
这样一来,张昌德部队占据的这片区域成为了抗日国军和日军之间的缓冲带,暂时缓和了三个战区之间的战火。
毕竟,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不满川军的待遇,想争夺更多的权力,不是真的想要做背叛民族的卖国贼,他的投敌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达成和解后,黄克烈便跟随张昌德接受了伪政府的任命,在接受任命当天,黄克烈装作晕倒过去,躲过了上台致辞的环节,可见他的心中还是接受不了叛国的名头。
正是因为张昌德本质上没有毁坏抗日力量,还落得个潜伏的名头,所以在抗战结束之后,他获得了少将参议的军衔,仍旧过得十分风光。
但蒋介石能够不在意他的举动,不代表百姓们会放过他,回到四川之后,没过多久张昌德就被百姓们控告了,最终他依法被判了卖国罪,不久后执行了死刑。
资料来源:《川军张昌德叛国内幕》——《芜湖文史资料》第四辑(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