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春日的鉴湖波光潋滟,一位女子立在船头,望着岸边柳枝上新贴的桃符,听着岸边儿童在朗诵《声律启蒙》。

这位女子姓李,名唤胜男,出身绍兴城一户殷实之家,自幼聪慧过人,深受长辈的喜爱。在名师教导下,李胜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巾帼不让须眉。

李胜男尤其钟爱这种平仄相对、字字珠玑的文字游戏,平常也参加诗社组织的活动,与文人雅士们相聚,切磋交流。

今日她便与诗社的一众好友相约乘船游湖,游船缓缓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听到从小熟悉的韵律,才一时出了神。



很快她便被画舫中忽然传来清脆的茶盏叩击声给拉回了现实,诗社掌社刘文远敲着青瓷盏笑道:“胜男既说对联是天地文章,何不让我们见识见识真正的妙对?”

众人目光顿时聚向船首的李胜男,听到这里,她缓缓转身,腰间缀着的和田玉佩在阳光下泛起温润的光泽——这是去年及笄时父亲赠的礼物。

李胜男目光扫过岸边踏青的人群,忽见岸上一抱着婴孩的妇人正在招呼自己的子女上船,那温馨的画面触动了她的灵感,脱口而出:“船上女子叫子女上船”。

上联既出,满船寂静。这九个字暗藏几重机关,“女子”与“子女”互为倒序,整句形成回文。更要紧的是,联中描绘的正是眼前鲜活的生活场景。

诗社的才子才女们纷纷陷入沉思,有的眉头紧皱,苦苦思索;有的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还有的与身旁的人小声讨论。

如此过了许久,竟无一人能对出满意的下联。大家纷纷摇头叹息,对李胜男的才思敏捷赞叹不已。李胜男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游船在湖面上飘荡了许久,众人尽兴而归,下船后还有不少人在琢磨这个上联。

李胜男也下了船,家里早就安排马车在此等候,车夫一看到她,便赶着车朝她走来,车轮在青石路上发出辘辘声。

李胜男循声望去,只见驾车少年不过弱冠,粗布短打却难掩眉目清朗,嘴里却不知在嘟嘟囔囔何事,走近些才听清他也在念叨自己的上联。

“你也会对楹联?”李胜男不解的问。

"姑娘莫怪,刚刚在此等候时,听到好几个公子感慨这个绝对,若姑娘不嫌唐突,小可试对一二。“少年拱手作揖。

“噢,但说无妨!”

“姑娘的上联是‘船上女子叫子女上船’,我的下联是'车下兄弟扶弟兄下车',你看如何。”

此联一出,李胜男心头剧震:从结构上看,“车下” 对应 “船上”,地点相对;“兄弟” 对 “女子”,人物相对;“扶弟兄下车” 和 “叫子女上船”,动作和场景对仗工整,整体结构严谨,符合对联的格式要求。

在表意上上联描绘女子呼唤子女上船的生活场景,下联展现兄弟帮扶弟兄下车的画面,都充满生活气息,且都传递出一种温暖的情感。最贴切的是下联整句也形成回文。



此时李胜男方才认真审视眼前车夫,才发现少年袖口打着补丁,却收拾得干净齐整。

攀谈中方知他名唤陈平,家境贫寒,平日里靠拉车为生,自幼喜爱读书,常常是白日赶车夜间读书,虽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自学了不少知识。

李胜男心中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心想,如此才华出众之人,却因家境贫寒而埋没,实在可惜。

李胜男取下身上玉佩递去:"公子大才,此物权作润笔。"陈平却退后三步:"笔墨酬唱本是雅事,岂敢受此厚赠?"

三月后,绍兴书院楹柱上多了一副鎏金对联。上联仍是"船上女子叫子女上船",下联却新添了"车下兄弟扶弟兄下车",落款处并排刻着"李胜男、陈平"。

坊间传言,李家老爷见联后赞叹不已,不仅资助陈平入书院读书,更将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以才德立身"的年轻人。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而那副精妙的对联,也在人们的传颂中,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李胜男的上联,你能对何下联,欢迎留言讨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