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追完《快递家族》的第10本。连续读了10本,孩子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出心中所想:“这套书讲的是什么故事啊?”

娃:“送快递的故事。”

我:……疑问更多了,送快递能写厚厚的10册书。让孩子浓缩成了一句话。

很多妈妈发现,孩子读书很快,但让孩子复述故事的精华给我们,得到的不是超浓缩语句,就是完全串联不起来的杂乱词语。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对孩子的观察,我总结了下面3点:

1.没有掌握技巧

孩子爱读书是好事。在快速读书的过程中,能提炼出自己需要的内容,就需要孩子掌握相应的技巧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速度可以节省答题时间。

对于一册20多万字的故事,主脉络有一条,支脉络可能有很多条。而推进故事发展的往往是多个事件触发的结果。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不刻意练习都很难总结得很清楚。

怎么带孩子练习呢?可以从一个章节出发,带孩子刻意练习。比如画思维导图,画故事梗概,整理人物关系等。

从小、短篇出发,一点一点练习,主要是坚持、不断练习。



2.孩子压根没有总结的意识

读书是为什么?在大人看来,读书是为了学东西,为了增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等。

可是在孩子看来,读书是因为这本书好看、有趣。所以,孩子读完故事,满足了好奇心就完事了,要去探索下一本故事了。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总结一本书带给我们什么思考」的意识呢?

①写读后感(很多孩子不喜欢)

尤其在读书前,要是告诉她读完要写一篇读后感,孩子可能直接放弃阅读。但不得不说,写读后感能够带动孩子读后的思考。

②和孩子一起讨论(纯聊天式,激发分享欲)

孩子是爱分享的,我们尝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孩子回忆情节、自己找到答案。

③边读边画,边读边做批注

读的过程中,借用荧光笔标记好词好句,方便回头整理。

如果脑中有想法,可以把它们随手写下来。如果不想把书页弄乱,可以借用便利贴哦~

书写的过程,也是停顿思考的过程。



3.没有追查故事中的细节

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像是抽丝剥茧,从一个埋藏的“钉子”,逐渐牵引出更多的人和事。在文中它会起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沉浸在情节中,可能就忽略了“钉子”在文中的作用。

想要让孩子注意到故事中的“钉子”,要从改变孩子的认知开始。因为这是一个边读边思考的过程。如果孩子觉得思考耽误了阅读的速度,他就不会做。

怎么改变孩子的认知呢?

①利用孩子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心

每个学生都有一颗想要取得好成绩的上进心。但面对各种困难,他们没有办法,久而久之成绩就拉开了。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读故事,让孩子知道这种方法对他们学习有帮助。

②家长积极参与、多陪伴

尝试改变对大人来说也非常考验自制力,更何况是孩子呢?尤其是对自己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事。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这样孩子就能复述清晰、有逻辑了吗?

还不够。

我们要把思维导图、人物关系脉络、自己的思考等结合起来。让孩子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筛选素材,最后再尝试表达。

鼓励孩子多说。说明白了,再尝试写。孩子会发现,说和写还有不同。

最后,A妈想说,让孩子复述故事,最好从孩子开始听故事时、会说话后就着手练习。那时候孩子小,听的故事短,每次让孩子注意到一个关键点。而且小孩子特别爱表达,刚好可以锻炼表达力。孩子小时候没练习也不用担心,想练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坚持就会有收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