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明代中期的一个宁静小镇,书生李逸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前往京城赶考。他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心中满是对功名的渴望与对天下的抱负。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就在他赶路的途中,天色渐暗,乌云密布,风雨欲来。李逸加快了脚步,希望能赶在最后一班渡船离岸前渡过江去。然而,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江边时,渡船已经缓缓驶离岸边,船夫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

李逸无奈,只得在江边寻找避雨之处。不远处,一座破旧的凉亭孤零零地矗立在江畔,亭顶的瓦片早已残缺不全,柱子上的漆也已剥落,显得格外凄凉。李逸快步走进凉亭,放下背上的书箱,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心中暗自叹息:“今日真是时运不济,竟错过了渡船。”

夜幕降临,风雨渐起。凉亭外的江水在狂风中翻腾,发出阵阵低沉的咆哮声。李逸坐在亭中,点燃了一盏油灯,借着微弱的光亮,翻开书卷,试图用读书来打发这漫长的夜晚。然而,风雨声与江水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令他心神不宁,书中的字句也变得模糊不清。

夜深人静,风雨渐歇,月光透过云层洒在江面上,宛如一层薄纱。李逸放下手中的书卷,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一轮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凉亭中,映照出他孤独的身影。他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惆怅,低声吟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就在此时,一阵轻风拂过,凉亭中的油灯微微摇曳,灯影晃动间,李逸忽然感到一阵寒意袭来。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素雅长裙的女子翩然而至。她面容姣好,眉目如画,气质清冷,宛如从画中走出的仙子。女子的衣裙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晕,仿佛与这夜色融为一体。

李逸心中一惊,连忙起身行礼:“姑娘深夜至此,不知有何贵干?”

女子微微一笑,声音如清泉般悦耳:“公子不必多礼。我名幽夜,因思念故人而徘徊于此,见公子独坐凉亭,便冒昧前来打扰。”

李逸见她言辞温婉,心中稍安,便请她坐下。两人相对而坐,幽夜的目光落在李逸手中的书卷上,轻声问道:“公子可是在读书?”

李逸点头:“正是。我本欲赴京赶考,不料错过了渡船,只得在此暂避风雨。”

幽夜微微一笑:“公子志向高远,令人钦佩。不知公子可愿为我吟诗一首,以解这漫漫长夜?”

李逸见她如此雅致,心中顿生好感,便欣然应允。他略一沉吟,随即吟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幽夜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轻声赞道:“公子才情出众,此诗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从那一夜起,李逸与幽夜在凉亭中促膝长谈,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幽夜虽言辞不多,但每每开口,总能一语中的,令李逸惊叹不已。她不仅精通诗文,还对古今典籍了如指掌,仿佛是一位饱学之士。李逸被她的聪慧与美丽深深打动,心中渐渐生出一丝情愫。

一天夜里,李逸为幽夜吟诵了一首新作的诗:“月下江畔遇佳人,清辉如玉照我心。愿与卿共话长夜,不负此生一片情。”

幽夜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轻声叹道:“公子情深意重,幽夜何德何能,得公子如此厚爱?”

李逸握住她的手,郑重道:“幽夜姑娘,你我虽相识不久,但我已无法自拔。若能与你共度此生,我愿放弃一切功名利禄。”

幽夜低下头,沉默良久,才缓缓说道:“公子,幽夜不过是一介孤魂,不值得公子如此深情。”

李逸闻言,心中一震,急忙问道:“孤魂?幽夜姑娘,此话何意?”

幽夜抬起头,眼中含泪,轻声道:“公子,幽夜本是江边古墓中的一缕幽魂,因前世与一位书生的未了情缘而徘徊人间。我的存在依赖于月光与思念,一旦情缘了结,我便会永远消散。”

李逸听罢,心中既惊又痛,紧紧握住幽夜的手,颤声道:“不,我不信!你如此真实,怎会是幽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