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这张如今闪耀在全球的中国名片,背后蕴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和辛勤的汗水。
当提及中国高铁的辉煌,人们总会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技术引进历程。
2004年,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铁路运力的不足逐渐凸显,成为了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
铁道部决定以技术引进为突破口,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于是,“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项目”应运而生,一场关乎中国高铁未来的技术引进谈判拉开了帷幕。
就在这一年,中国铁道部上演了一场独特的经典谈判案例。
二桃杀三士,以我国庞大的高铁市场为诱饵,巧妙换取三国高铁技术。
这一案例还被写入了斯坦福教学案例。
一、西门子拥兵自重
2004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铁路运力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时,中国铁路急需进行第六次大提速。
铁道部当机立断,决定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来缩短中国铁路与世界的差距。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启动“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项目”,计划向西方采购140列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
2004年6月17日,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发布招标公告,中国高铁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谈判正式开始。
当时世界上,有四家公司可以提供中国需要的高铁技术: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
这四家公司中,加拿大庞巴迪实力相对弱小,是来陪标的,态度最积极。
而其他三家技术各有特长,但日本川崎和法国阿尔斯通却都心怀鬼胎。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高速铁路的国家,新干线和富士山,是日本的国家象征。
日本川崎、日向和日立号称日本新干线铁三角,掌握着核心技术。
前来投标的日本川崎的日子并不好过,在与日立和日向的国内竞争中处于下风,公司处境日益艰难,急需在中国市场找到突破口。
而中国需要的时速200公里的高铁技术,对川崎重工来说,只能算是二类技术储备。
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当时正面临美国的高额诉讼,濒临破产。
如果再不拿到国际大单,只能向法国政府申请破产了。
综合实力最强的要数德国西门子。
无论是技术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时之选。
德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高技术是过硬的。
西门子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高铁技术,在转向车架和列控系统等领域都拥有核心技术。
问题就在于,德国西门子也精确估算到:中国铁道部的谈判目标应该是德国的高铁技术。
谈判之初,西门子开出了极其傲慢的条件:每列动车列车3.5亿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的天价。
德国人的情报确实猜透了中国铁道部的心。
德国的高铁技术让中国铁道部的领导们都看上眼了。
可是德国谈判团太过傲慢,他们以为中国铁道部对高铁一无所知,直接漫天要价,态度极其嚣张。
铁道部领导心里很是不快,他们决定杀杀这帮德国人的傲气。
于是中国铁道部连夜开会,商谈计策,花费一夜的时间,终于想到一个绝妙计策。
这条计策是什么,铁道部又是如何让德国这头高傲的汉斯虎大败而归,后又不得不低头,放低姿态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