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菜场里,鲜灵灵的春菜逐渐成为主角。香椿刚上市,最近几天价格高,100多元一斤,却一点都阻挡不了市民们购买尝鲜的热情。
相比“高贵”的香椿,年前又贵量又少的春笋,目前正大量上市。杭州蔬菜交易批发市场每天到货量差不多60吨,但基本一个下午就被抢光。年前,春笋市场批发价在27到30元/斤,现在批发价只要9到11元/斤。
春菜上市,两男子食用后被送医
上周,40多岁的王先生晚餐时吃了不少春笋和香椿。饭后,他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却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紧接着眼前一黑,晕厥过去。家人惊慌失措,赶紧拨打120将他送往医院。
无独有偶。40多岁的钱先生对春笋也是情有独钟,那天晚饭吃了不少春笋后,夜间也出现了呕血和便血的症状。因为钱先生之前就有胃溃疡史,家人见状,立刻把他送到了医院急诊。
急诊科医生迅速为二人检查,发现他们均为消化系统出血,但出血前都没有明显的胃痛。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以屈氏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为界可分为上、下消化道出血。这种病症往往来势汹汹,甚至在没有明显疼痛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让人措手不及。”袁医生说,“常表现为呕血、黑便;有的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出现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还有的表现为失血性贫血、发热等。”
经过紧急治疗,王先生和钱先生的情况逐渐稳定,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无痛出血”让他们心有余悸。
一盘香椿炒鸡蛋,大爷食物中毒
此前70多岁的张大爷,一顿午饭后突然出现发抖、发冷症状,不久后又开始上吐下泻,家人见状紧急将他送往医院。
经检查发现,张大爷是严重的食物中毒,已经出现肝脏、肾脏等多器官衰竭。尽管经过手术,已经脱离了最危险的阶段,但由于身体虚弱,张大爷还是需要住进ICU(重症监护室)观察。
而造成此处中毒事故的竟然是一盘香椿炒鸡蛋。原来正值香椿上市的时节,张大爷就一下子买了许多香椿,全用来炒鸡蛋配白粥。
医生表示,香椿营养丰富,但同时也富集壤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这个物质会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引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危及性命。
目前,春菜正大量上市,医生提醒,“香椿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因此食用前要用沸水焯烫,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蕨菜也不建议多吃,其含的原蕨苷是一种致癌物,大量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另外,春笋不宜多吃,每人每餐建议不超过200克。”
香椿中含有亚硝酸盐,
吃多不仅中毒还会致癌?
每年农历三月正是香椿上市的好时节,在一众春菜中,香椿以其独特的香味让爱它的食客欲罢不能,然而,香椿也常因为亚硝酸盐含量备受争议,甚至有传言称香椿中的亚硝酸盐超标,吃了会中毒、致癌,香椿到底还能不能吃呢?
香椿味苦、涩、性平,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钾、钙、镁元素,维生素B族以及磷、胡萝卜素、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
香椿虽然营养价值高,但确实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物质。为何香椿含有亚硝酸盐?
这主要与其生存环境有关。植物生长需要一定量氮肥。氮可通过生化反应最终合成氨基酸,且过程中会产生硝酸盐。这些硝酸盐可与植物体内的还原酶还原成亚硝酸盐,这就是为何香椿会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根据毒理学分析显示,亚硝酸盐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57毫克/千克即可对啮齿动物致死。
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采集于我国6个省份的香椿芽样品,亚硝酸盐都没有超过国家限定的 4 毫克/千克。
实际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最高摄入量,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可摄入7.8毫克的亚硝酸盐,相当于食用了2千克左右的香椿,一次性吃4斤的香椿显然不合理。
相对来说,香椿中的硝酸盐更值得我们关注。南京林业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香椿芽中的硝酸盐含量从 500 毫克/千克到 3000 毫克/千克不等。这意味着,只要摄入100克左右的香椿,很可能已经达到人体摄入硝酸盐的上限。(体重60千克成年人,硝酸盐摄入小于216毫克)。
专家提醒,吃香椿前,用热水烫一下,可以去除大量的亚硝酸盐(数据显示只要烫45秒就可以去除83.86%的亚硝酸盐),因此食用香椿前,最好焯一下水。另外,挑香椿时,也尽量选择嫩芽,新鲜的香椿含有的有害物质相对较少。
专家提醒,春笋含较多草酸和粗纤维素,过量食用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还可能增加结石风险,且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不适,甚至损伤胃黏膜,即使没有疼痛感,也可能引发出血。
“春笋不宜多吃,每人每餐建议不超过200克,差不多就半根左右。如果本身有消化道出血史、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过敏体质者、结石患者要谨慎食用,千万不要因为贪嘴引起旧病复发。另外,食用春笋时要彻底煮熟。”
五类蔬菜吃之前务必焯水,
否则可能危害健康
生活中大部分蔬菜可以在清洗后直接下锅炒,但其实有些蔬菜可能携带天然“有害分子”,食用前,最好先焯水,否则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1、含草酸多的蔬菜:菠菜/苋菜/芹菜
绿叶蔬菜中可能会还有草酸成分,这种物质食用后,容易与人体的钙、铁等矿物质元素结合,影响矿物质的吸收率,还可能刺激肠胃,引起人体不适。
对于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建议先用开水焯 15-20 秒,菜叶颜色变深再捞出进行下一步的烹饪。
2、含秋水仙碱:黄花菜
新鲜的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这种物质本身无毒,但进入人体后,可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食用后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秋水仙碱具有水溶性的,因此食用鲜黄花菜前一定要先经过处理,去除秋水仙碱。若喜欢喜欢黄花菜,可将花蕊摘除,再焯水,然后放入冷水浸泡1小时以上,方可食用。
3、含植物凝集素蔬菜:豆角/四季豆
植物凝集素普遍存在于豆类蔬菜中,人体食用后,会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不过植物凝集素有一个弱点——不耐热。只要彻底加热就可以破坏它,因此使用豆类蔬菜,可以在高温中加热10分钟,以降低毒素。
4、难清洗的蔬菜:西蓝花/菜花/海带
花球类蔬菜,表面会有一层蜡,但蔬菜花穗多,且结果致密,使用清水无法完全有效清洁干净。对于这类蔬菜,可以用热水焯一下,基本可以去除蔬菜的农药残留、虫卵等污染。
5、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蔬菜:豆芽
豆芽的生长环境温暖且潮湿,比较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让豆芽容易受到如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污染。所幸,这些病菌细菌都怕热,用热水焯一焯就可以杀灭,保证食品安全。
焯水可不是简单煮一下,
来看看你做对了吗?
焯水是做饭时的一道常见工序,但怎么焯也是有讲究的。若是做错了,营养和口感都会大打折扣。
1、肉类要冷水,蔬菜要热水
肉类食物焯水应该冷水下锅,可以撇去血沫,沸水则会破坏蛋白质,让肉表面先熟,里面血水无法排出。
蔬菜则需要水开下锅,冷焯会导致蔬菜物理结构破坏,营养物质流失。
2、不同食材,焯水时间不同
叶菜类不多不需要焯水太久,而像竹笋、茭白焯1分钟情况下可能还无法去除,因此需要煮久一点。像花菜类焯水1~2分钟即可;荸荠、莲藕等要沸水焯1分钟以上;鲜黄花菜建议焯水3~5分钟;豆角、四季豆这类建议焯水10分钟以上。
3、加几滴油和盐,蔬菜会更绿
担心焯水后,菜叶颜色会变黄,可以在水中加几滴食用油,这就就能防止氧化酶破坏绿叶素。
4、焯完菜的水,不要重复使用
焯水后溶解的草酸、农药及亚硝酸盐都在水中,如果重复利用这些水,就会可能摄入到这些有害物质,因此这些水还是不建议继续使用。
专家提醒
消化道出血是无声的“健康杀手”
刺激性饮食: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同给脆弱的胃黏膜发起挑战,极易引发炎症,为出血埋下隐患。
过度饮酒:酒精堪称胃黏膜的“头号杀手”,大量摄入会直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得胃黏膜变得脆弱不堪。饮酒后频繁剧烈呕吐,可能导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引发严重出血。
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度兴奋、激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管收缩,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
作息紊乱:通宵娱乐、作息混乱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节律,干扰胃黏膜的修复过程,降低其抵御伤害的能力。
原有消化道疾病未规范治疗:如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未得到规范治疗,容易引发出血。
剧烈运动或外伤:腹部受到剧烈撞击、挤压等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胃肠道,导致胃肠道破裂、出血。因此,预防消化道出血,专家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量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
戒烟戒酒:戒烟戒酒有助于保护消化道黏膜,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
饮食调整: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蔬菜、水果、鱼肉等。少吃辛辣、油腻、粗糙、坚硬的食物,以防损伤消化道黏膜。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减轻胃肠负担。
心情舒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
合理用药:如需服用可能影响消化道的药物,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疗程,同时可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的损害。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尤其是胃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疾病,及时治疗,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更要重视定期体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孟猛 综合 澎湃新闻、潮新闻、央视新闻、光明网、极目新闻、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