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路65号,老青岛人记忆里的“打牛房”,青岛总督府屠宰场旧址,青岛肉联厂前身。121年前由德国人开始修建,是德占青岛时期的主要工厂之一,青岛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屠宰场,第一个全面实施现代卫生检验的屠加工企业,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屠宰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一直都是青岛市区唯一的屠宰场。

相信很多人也曾听说过旧时屠宰场种种残酷的实况,但是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八十多年前,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的老照片中,经分拣而出,就有一组当时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的图像,结合该时期的一份历史文献,与大家分享。其中个别照片的场面或许有些血腥,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场景。


日占时期,观城路65号,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屠兽场、由德国于1904年创办,至1906年竣工。第一任场长为叶克布雷希德,斟酌我国民情,仿照德国都雷斯朗商埠屠兽场设备,投资八十五万马克建成。由德国官厅经营屠兽、冷藏、制冰等事业,历时九年。至1914年欧战爆发,日本战胜德国后,接管了德国在山东所有权利,屠兽场业务亦继续进行。



应环境之需要,谋能力之增加,逐年投资、增筑屠室、试验牛舍、生体检査场、悬肉库等设备渐臻完善,因此屠场业务日见发展。至1922年12月胶澳收回,屠场由我国官厅继续管理,历时约一年,遂依华府条约改归商办,让渡于中外合资等备财团。



至1924年4月28日该公司正式成立,系完全遵照中国法令组织之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总额银四十万元,计分两万股、每股二十元,一次收足。股份之分配,中国方面百分之五十四、日本方面百分之四十六。事变后,因建设用款, 日方又增入五万元,则为日方百分之五十二、华方为百分之四十八。



该公司占用面积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九方步余,建物共计大小十八栋、牛系留场、生体检查场、牛屠室、豚屠室、羊屠室、内脏整理室、病畜屠室、病畜解剖室、废弃肉烧却室、灭杀所、牛皮整理场、内脏运搬场、病畜隔离室、小动物舍、悬肉库、高架轨道、肢肉捆包场、旋毛虫检査室、汽罐室、机关室、冷藏送风室、冷藏库、制冰室、工人宿舍、汽车库、秤衡所、仓库、木工室、铁工室、污水沉淀池等。

此外办公处、细菌病理研究室,各配置均属完善。水利电汽等项之设备无不完备,并能于夜间施行夜间屠宰作业。


照片中的杀牛场面,一个固定的铁帽套在牛头上,将一根几公分粗的钢钉直接打进牛头里,非常残忍血腥,难道这就是“打牛房”的来历吗?








牛、豚、羊,各自分别屠宰,屠牛于屠宰前一日,将应行屠宰者全数系留于牛系留场,施行预备检査,至翌日开始作业前,再次第牵入于生体检査场受健康之检査,其合格者导入屠室,用覆面打额式施行屠宰。充分放血后,用起重机悬起,着手剥皮,同时并行割脊、剖分二片,其内脏、头、舌、筋、心脏、淋巴腺、肺脏、肝脏、脾脏等主要部分,运集于内脏检査场受内脏检査,其肢肉经过工成检査后盖用证印、移送于悬肉库悬挂,至此检査手续完毕,并须行一日间去热放冷后,运销商与输出商双方在场施行衡量,卖买受授终了后即行捆包,经过捆包检查后次第运出。







屠豚(泛指猪)于前一日赶入豚系留舍,使为一日以上之休养,于屠宰当日受健康检查,合格者次第导入屠室,用打额式屠宰,脱毛或剥皮完毕,次第悬吊于内架,同时割脊剖为两片,头、内脏、四肢整理后,各部均受检查,并每头割取一小片,按号施行旋毛虫检查。全部合格者,盖用验讫之证印后运出场外。

屠羊,山羊于当日牵入屠室,以刺杀式屠宰,充分放血后,剥皮解体整理完毕,各部受检查合格者,盖用检讫之证印后运出场外,屠宰作业乃告完成。

一组珍贵的老照片,还原“打牛房”的真实场景,八十多年过去,血腥虽早已散去,但历史仍值得记住。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改名为青岛屠宰场。由于屠宰场建成之初一直以宰牛为主,所以直到如今,这里仍被许多西镇当地人俗称为“打牛房”。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再次更名为青岛市肉联厂的老屠宰场陆续搬离了观城路,此处成为了肉联厂的市南加工厂。

本文摘选编译源自:1939年青岛特别市社会局编发《青岛指南》;

老照片源自:日本京都大学珍藏、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于1940年左右;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