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这是我第433篇日记。

过年有粉丝咨询,问房价腰斩了要不要卖房。

他觉得继续持有下去,品质也打不过新盘,还不如干脆卖掉存银行。

其实类似的问题,今年已经遇到3个了,写篇文章来解答吧。

我是不建议现在卖房的,太亏。

虽然表面数据,过去3年广州均价跌幅,也就20%。


但实际成交,很多跌幅都在30%以上,甚至50%。

这里面的差值怎么来的?

最近看到一个词,叫“流动性折扣”,就能很好解释这个现象。

假设房产挂牌价是100%。

在市场平稳期,最终成交价一般是92%。

如果是市场上涨期,最终成交价能有97%。

但换成市场下行期,流动性折扣会进一步放大。

由于是买方市场,买家全是扛着大刀来的。

业主想不割肉按市场价卖,压根就没人看。

所以普通房子在下行期的最终成交价,通常只有85%。

至于硬伤房,甚至会去到70%。

别忘了,85%和70%,都只是流动性折扣,还没算房价本身的跌幅。

也就是现在卖房,不仅要承受20%的房价均价亏损,还要承受15-30%的流动性亏损。

普通房子想出手,降20%还不够。

80%x85%=68%,才是最终成交价。

硬伤房,比如老破小和远大新,更是需要80%x70%=56%,才能把房子割掉。

为什么广州明面上只跌了20%,很多人卖房却要亏30%,甚至腰斩,就是这个原因。

房价下跌+流动性亏损,导致的价格双杀,才是罪魁祸首。

所以要不是非卖不可,还是熬一熬吧。

等市场回到平稳期,流动性折扣从85%回升到92%,你啥也不做,也能止损7%。

7%啊,按现在的投资回报率,放银行2年都未必有这个收益。

还不如留在牌桌,赌一把牛市回归。

当然,你要真问我楼市还要熬多久,我也给不了准确的数字。

广州楼市现在麻烦挺多的,比如最近被群嘲的产业问题。

广州当初能发展成一线城市,是吃了改开的红利。

大量外资和港资进驻,等于送钱又送技术。

送来的钱,让广州配套飞速发展。

送来的技术,让广州诞生了大量高薪岗位和工作机会。

靠高薪和技术吸引人,靠完善的配套留住人。

这是当年广州崛起的根本,也是广州房地产兴盛的原因。

但时代变了啊。

广州优势的产业,什么燃油车、房地产、石化、服装,都过时了。

现在的风口,什么高新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却一个也没抓住。

创新能力为零,妄想着吃老本能吃一辈子。

结果产业被超车,经济被超车,人才流失严重,高薪岗位锐减。

反映到楼市,就是买房需求变少,购买力变弱,房地产又怎么可能硬起来?

所以广州楼市什么时候能熬出头,也可以理解成:

广州什么时候能下定决心完成产业转型和迭代?

我没法猜,也不敢猜。

但可以提供一个判断方式,就是看土拍的饥渴程度。

房地产是广州财政最大的路径依赖。

产业越弱,对房地产的依赖就越高。

所以啥时候重新克制拍地,就证明广州的产业慢慢走出来了。

当然除了产业问题,经济和就业这种基本面也很重要。


最新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住户存款新增超5万亿,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很明显,信心还是弱。

而且M1虽然转正了,但主要是统计方式改变的原因。

以前的M1,是流通货币+单位活期存款。

修改后的M1,是流通货币+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机构客户备付金。

M1对应的口径范围大了一圈,增速才0.4%,其实是有点难看的。

要是按以前的统计口径,依然是负增长。

只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兜里没钱,啥技巧都是虚的。


大家看文章,要学会多思考。

我写的很多东西,你们实际应用的时候,要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做调整。

比如说,由于流动性折扣,纯卖房肯定是亏的。

但如果是置换呢,这笔账要怎么算?

表面上,从二手房换成新规房,品质提升了,会更保值。

但实际上,总价相同,新规房很难比二手房多涨20%的(15%的流动性亏损+5%摩擦成本亏损)。

所以面对房价腰斩,唯一值得卖房的操作,是向上置换。

具体原因就不展开了,思路都写这么清楚,自己想一想就能明白。

对自住买家来说,今年置换机会还挺多的。

合理利用杠杆,向上优化资产结构,并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投资,还是悠着点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