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民智驾的话题很热。
对全民智驾,有人认为,全民智驾很NB,做到了科技平权;有人则认为,智驾关乎人身安全与道路安全,智驾要严谨,不能夸大宣传地「讲故事」。而部分知名厂商高管似乎也表达了不敢苟同的观点与态度。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表示,凑合能用和好开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岚图汽车CEO卢放说:都叫智驾,但体验也会有天差地别。如同传统的「搜索结果」与当下的「DeepSeek」,都是检索,但效果却完全不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智驾和彼智驾的认识,需要宣传普及,更需要实际体验。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则发文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关乎到每一个用户和家庭的出行体验和安全,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出行场景。
事实上,智驾向来都是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主要原因是:评判智驾优劣标准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性就为厂商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而此前在智驾领域差生的某品牌突然祭出全民智驾,更是让不少人质疑其技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知情人士表示,某全民智驾品牌实际上是购买行业供应商的软件,公司自己来改动和适配,这种情况在行业内也算普遍;但这次全民智驾的高速NOA,实际上是行业两年前的一个量产方案,需要有定位,在地图与感知切换时仍有不顺畅的情况发生,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仅支持L2级智能辅助驾驶,什么L2+++、L2.9999以及全民智驾更多是部分厂商的营销噱头;他们认为只要不触碰法律法规红线就可以;但无形之中,无底线思维的营销,让一些有底线、有责任感的汽车企业吃了亏。
与此同时,全民智驾概念的炒作营销让花真金白银、踏踏实实全栈自研智驾的厂商的「认知含金量」大幅缩水;毕竟,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没有真正深刻理解与区分不同高阶直接之间的技术差异,更遑论实际体验了,而这就让过度营销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定意义上说,如今的全民智驾已经不是技术战,而是一场认知战、舆论战。
智驾不仅仅关乎驾乘者的安全,而且还关乎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是一个极其严肃事情。当然,即便法律法规仅支持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手不能离开方向盘,但很多高速公路开启智驾睡觉的违法视频仍不时曝出——事实上,这就是夸大宣传带来的恶果——潜在着危及公共安全的巨大隐患。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提出全民智驾的车企,部分新车型命名为「智驾版」,但最高配置却是定速巡航,只有价格更高的版本才具备高速NOA功能。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唯营销论的误导。不知道消费者买名为智驾版车型,销售顾问会不会告诉他「你买的这款智驾版是没有智驾功能的」。
智驾,安全必须是第一位,这就和我们的饮食一样,健康是第一位。
现在很多都是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全民智驾的水平;但按照该车企一贯以不违法即可行,甚至曾明目张胆违法的风格看,在标准模糊的「智驾」上耍小聪明,自然不会令人意外。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该车企有可能存在的厚积薄发的智驾技术,而是担忧向来痴迷过度营销的车企扰乱消费者心智,为未来埋下引发危及公共安全交通事件的隐患。
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竞争对手。对所谓的全民智驾,诸多友商不约而同但却非常克制地发表不同观点,定有基于掌握事实的质疑。
「全民智驾」到底如何,市场会给出答案。
但就目前的「全民智驾」引发的舆论看,它与白酒「白牛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大的牛栏山字眼,让很多人误以为是牛栏山二锅头(没人再注意陈酿白酒)这个字眼儿,但这和真正的牛栏山二锅头不沾边,完全是牛栏山面向低端市场搞的「高度酒精饮料」。
喝白酒,大家都会选择纯粮酒,但很多人不知道纯粮酒到底该怎么分辨。事实上,好且健康的酒必须是「纯粮固态发酵」,最常见的执行标准是:GB/T10781.1(浓香型白酒)和GB/T10781.2(清香型白酒)以及GB/T 26760(酱香型白酒)。
低廉价格的「白牛二」执行标准是GB/T 20822,是固液法的标准,亦极俗称的酒精勾兑酒;长期喝这种酒,会对身体造成比纯粮更大的伤害。
当然,即便是对健康的不利,但并没有妨碍酒精、香精勾兑的白牛二在某东销量的第一;销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便宜。
重点是,白牛二喝了也兴奋,一点不耽误喝多了吹牛,而且喝得越多,吹牛的能力越强,缺点是,喝多点容易头疼。
智驾和白酒酒一样,都是非必需品,如果真想尝尝,尽量选「安全健康」的,别只看价格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