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终于来了!
近期,DeepSeek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成为各大车企争相接入的对象。
然而,在数据处理、人车交互等方面颇具优势的DeepSeek,只是今年智能化大戏的一碟开胃小菜,全民智驾才是这场智能化戏剧中真正的主角。
就在2月9日和2月10日,长安汽车、比亚迪接连召开了今年首个智能化战略大会,掀起了一波全民智驾的热潮。
长安汽车方面,发布了“北斗天枢2.0”计划,并表示将在今年8月份率先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比亚迪方面则是在6.98万元的海鸥(参数丨图片)车型上搭载高阶智驾功能。
大厂对智驾普及的接连出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对整个汽车产业生态、消费者出行方式重构,以及汽车向新物种进化的标志。
而在长安汽车的活动现场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智驾合伙人”的身影,包括奇瑞的尹同跃、吉利的李书福、长城的魏建军、比亚迪的王传福、蔚来的李斌、小鹏的何小鹏、广汽的冯兴亚、上汽的贾建旭、东风的周治平、北汽的张建勇等一众大佬,这仿佛预示着2025年的汽车市场,注定不会平静。
普及是最大的意义
高阶智能驾驶是科技的进步,但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却遥不可及。
这是因为以往的新能源汽车,高阶智驾就是一个分水岭,隔开了平价车型与高端车型的技术、配置,也隔开了价格,让许多购买平价车型的消费者遥不可及,甚至在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认知,那就是高阶智驾就等于贵。
那么,这些平价车型的消费者有多少呢?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在2024年,1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46651辆,10万元-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203766辆,二者合计为7550417辆。
也就是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有70%的用户集中在20万元以下市场,然而这些用户大多数是体验不到高阶智驾的车型的。虽然也有如小鹏MONA M03、第二代AION V、零跑C16、极狐阿尔法S5等个别车型,但毕竟还是少数。
由此可见,搭载高阶智驾的平价车型市场,完全是一片“蓝海”。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那就是高阶智驾是否有必要?
首先,在消费者选择商品时,通常会存在一种心理,那就是“我可以不用,但是必须得有”。这句话体现的正是消费者的未来需求预期,当我们认为自己未来会用到这些功能,或者行业正在朝着这些功能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希望自己能拥有这些功能,以备不时之需,高阶智驾显然也是如此。
其次,高阶智驾的上车率正在逐步攀升。有数据显示,2024年L2级别以上的智驾系统,渗透率已经达到55.7%,还有行业专家预测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会接近65%。
而在车企方面,也在频频布局高阶智驾。2024年被称为是城市NOA的元年,高速NOA和城市NOA的搭载量已经从2023年的不到100万套提升至近200万套,各大车企都在陆续推出自家的NOA方案。
最后是成本问题。从长安汽车和比亚迪接连发布的大招来看,高阶智驾的成本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一方面,高阶智驾的技术正在逐渐成熟,端到端大模型、BEV感知、无图化方案正在取得突破。
以比亚迪发布的天神之眼为例,其天神之眼C通过结合前视三目5R12V12U感知硬件、BAS3.0+行泊车算法、端到端控制算法,以低成本的智驾方案,让海鸥等入门车型,也能体验高阶智驾平权。
另一方面,随着智驾逐渐普及,激光雷达、芯片等硬件成本正在逐渐下降,叠加车企的垂直整合能力,高阶智驾的下沉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由此看来,长安“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并不是一句空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阶智驾精准命中了消费者的未来需求预期,也顺应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是有必要的,而随着成本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大规模下放至平价车型,就是高阶智驾的下一个“落地点”。
因此笔者认为,谁能率先实现智驾普及,谁就能迅速占领这一“落地点”,在竞争中迅速取得差异化优势,从而收获大量的平价车型用户基础,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难受的玩家是谁?
在这波高阶智驾革命中,最难受的莫过于不“卷”智驾的自主品牌以及合资。
在自主品牌方面,仍有部分自主品牌还停留在“高阶智驾车型就等于贵”的概念中,在过去高阶智驾的确是价格的差异化因素之一,但是随着高阶智驾下放,这种差异化将愈发不明显。
届时,难免会有消费者选择低价的“平替”,让这些不“卷”智驾的自主品牌逐渐丧失主动权。
再看合资方面,我们常说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在上半场的电动化竞争中,合资品牌便被自主品牌和新势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放眼整个合资市场,只有大众、宝马等为数不多的品牌,推出了爆款的ID.3、ID.4、宝马i3等车型,其余多数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之后,只留下了一个“杂牌车”的标签。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达10898385辆,其中排名前十的车企中,多数均被自主品牌所占据,几乎看不到合资品牌的名字。
这说明,在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的电动化竞争中,合资品牌已经被自主品牌甩在身后,从燃油车时代的主导者,逐渐变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追赶者。
而现如今,全民智驾的口号揭开了智能化下半场的序幕,随着长安、比亚迪等“先锋”的出手,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将紧随其后,下半场激烈的竞争可想而知。
再看合资品牌,长期依赖燃油车技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中缺乏核心的技术积累,并且在供应链上也高度依赖外部的供应商,难以实现成本控制和性能优化,这导致合资品牌在成本控制上将持续处于被动。
遗憾的是,成本控制恰恰是近年来绕不过的主旋律,在2024年的汽车市场,始终贯穿着一个“卷”字,自主品牌一个接一个的推出新车型,改款老车型,可谓是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从前文提到的高阶智驾下放来看,智能化下半场的核心思路依然绕不开“卷”,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品牌将在与自主品牌竞争中继续丧失优势,最终沦为时代的眼泪,这就是典型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由此可见,这场智能化革命,终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