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原本就兄弟二人,上面有一个哥哥,他排行老二。后来李昌平却又冒出了三个妹妹来,不知情的人难免会胡乱猜测。其实,这三个妹妹不是他的亲妹妹,是他在陕北插队落户时认下的干妹妹,这三个妹妹还都是亲姐妹。
有关李昌平和三个干妹妹的故事,还要从他到革命老区陕北插队落户说起。
作为一名老高三,李昌平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几个月,街道办事处一直也没给他安置工作,其原因应该跟他父母有直接关系。按理说,李昌平的大哥两年前已参军入伍,他又是高中毕业生,理应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当时李昌平的父母因为一些说不明白的历史问题已被停职反省,李昌平也就成了有问题的子女。
街道不给安置工作,反倒上门来做工作,劝说李昌平响应国家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不让父母为难,李昌平就答应去陕北插队落户当农民。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13日,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李昌平和一帮十六七岁的初中生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了北京,知青专列一路狂奔,最终停靠在陕西省境内的铜川车站。李昌平他们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吃罢早饭,大家又分乘多辆解放牌卡车一路北上,历时十多个小时,才抵达陕北的延安,当晚住宿在延安的一所学校内。
当时的延安城特别落后,就像农村一样,城内几乎看不到一栋楼房,延安的夜晚更是凄凉冷清,黑黢黢的街路上不见一个人影,远方那一两处灯火比空中的星光还暗淡。六十年代末的革命圣地延安,竟然是这般模样。
1月16日下午,日头还有一杆子高的时候,九名北京知青跟着挑行李的老乡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王家沟大队,九个人分派在了两个生产小队,李昌平他们三名男生两名女生分在王家沟前队(一队)插队落户,另外四名男知青分在王家沟后队(二队)。
王家沟偏僻又闭塞,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全大队只有两个生产小队,处在沟口的十几户人家算作一个生产小队,叫前队。处在拐沟后坡的那十几户人家算作一个生产小队,叫后队,也叫二队。看看乡亲的居住环境和穿着打扮,乡亲们的生活有多苦也就不难想象了。
李昌平他们五名知青所在的前队一共十六户人家,总人口六十五人,不包括他们五名知青。前队的队长姓刘,叫刘根旺,当年不到四十岁。刘队长家三个女娃,大女子叫秀巧,当年十四岁。二女子叫二改,当年十三岁。三女子叫臭妮,当年九岁。臭妮上面原本有一个男娃,一岁那年夭折了。
北京知青来插队,最操心的是刘队长,他安排三名男知青住在队里的一孔土窑里,两名女生临时住在他家,跟他家大女子和二女子住在一孔土窑里。因为队里的那孔土窑里没有锅灶,在炕洞烧火,无法做饭,五名知青只好暂时到老乡家轮流吃派饭。
第一顿接风晚饭是在刘队长家吃的,主食是小米干饭,半盆洋芋炖酸菜,外加半碗辣子酱和半碗咸菜条,还有半锅菜汤,炖菜和菜汤里有一股子洋油的膻味,李昌平他们虽然都不喜欢洋油的膻味,可大家都没说啥。初来乍到,咋能挑肥拣瘦呀。
第二天开始到老乡家吃派饭,知青们才知道乡亲们的日子有多苦,乡亲们给知青吃的是高粱面的发面团子,而他们自己吃的却是菜团子和糠团子,菜团子是用泡发的干萝卜缨子或干地瓜叶子掺上高粱面或地瓜面蒸的,虽然苦涩难咽,但比糠团子要好很多。糠团子吃多了大便干燥,去厕所那真叫一个遭罪,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想象到有多痛苦,这样的痛苦李昌平他们也经历过。
后来知青们才知道,小米和麦子是当地的细粮,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才能吃一顿小米干饭或吃一顿白馍,平时谁家也舍不得吃一顿小米干饭。刘队长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小米都拿出来招待知青,他是把北京知青当成了客。
春节前队里没啥农活,知青们一共也没出工劳动几天,偶尔跟着老乡去塬上打一点柴,权当是体验生活了。
春节过后,天气逐渐转暖,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也就拉开了序幕。第一天出山劳动是往最远的山坡地挑粪,社员们一上午挑两趟粪,知青们一上午只挑了一趟粪,还累的要命。单程八里路,还是崎岖坎坷的山路,那种苦累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熬过了春耕春播那段最苦最累的日子,又到了紧张忙碌的麦收时节,第一天从山坡上往下挑麦子,李昌平不小心跌倒滚下沟坡,导致左手臂骨裂。刘队长领着他在公社卫生院打了夹板,就让他在家歇着,还让他婆姨给李昌平煮鸡蛋,做好吃的。自己不小心跌倒受伤,不能参加生产劳动,还要给刘队长家添麻烦,李昌平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因为手受伤不能洗衣服,刘队长家的大女子秀巧就帮李昌平洗衣服,还宽慰他好好养伤,既然摊上了就不要着急,她说谁也不愿意这样,都是没办法的事情。来到王家沟小半年的时间,刘秀巧是第一个主动关心李昌平的女子。
图片来源网络
麦收过后,刘队长带领社员们给知青打了两孔新窑,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就都搬到新窑里居住了,那两名女知青也不在刘队长家借住了。知青点离刘队长家很近,也就两分钟的路程,这边喊一嗓子,那边就能听到。刘队长家有啥好吃的,就让秀巧或二改给知青们送过去,知青们发自内心地感激刘队长一家。
空闲时间,李昌平也会主动帮刘队长家挑水,帮他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杂活。每次回北京探亲过春节,回来的时候他都会给刘队长家带一些北京的糕点,还教刘队长家的三个女子识字认字。村里的娃娃和后生女子们愿意学习识字认字的,李昌平也让他们一起跟着学习。
时间就像爬行的蜗牛,一年一年显得都很漫长。熬过了漫长的五个春秋,李昌平他们吃了很多苦头,也确实得到了锻炼,当年的文弱书生,经过了五年的磨练,都成了身体健壮的青年,他们和乡亲们也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到了1974年春天,在王家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总算看到了希望。那年春天,王家沟大队得到了一个招工名额,是去公社供销社当售货员。两个生产队一共就两名女生,这一个名额男生也不好意思争啊,大家只好发扬风格,把招工名额让给了两名女生。
两名女知青一番谦让后,刘队长为她俩主持了公道,采用抓纸蛋(抓阄)的方法,公平合理解决了这个难题。张玉芳到公社供销社当了售货员,赵桂芹为此失落难受了好久。刘队长就安慰她:“不难受,再有招工名额,一定让你走。”
不知是王家沟太偏僻还是什么原因,王家沟就像被遗忘了一样,直到1976年的秋后,再也没得到一个招工名额。知青点就赵桂芹一名女生,她心里的寂寞孤单和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那年秋后,赵桂芹重感冒高烧不退烧成了肺炎,在县医院治疗几天不见好转,医生就建议她到地区医院或回北京治疗。最终,医生为赵桂芹开具了病情危重的诊断书,赵桂芹办理了病退手续,回了北京。王家沟大队还剩下七名男知青,他们何时能被招工或能回北京,只有天知道。
七名男知青中李昌平年龄最大,当时他都二十四周岁了。刘队长担心李昌平找不上婆姨打了光棍,就开始为他的婚事着急。当时刘秀巧也二十岁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刘秀巧心气高,她想找一个有文化的后生,可王家沟连个小学毕业生都难找,去哪找有文化的后生啊。
1977年夏天,王家沟的知青们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县农机厂、县粮库和延安发电厂同时招工,四名北京知青顺利招工进城,李昌平和马思成因为家庭问题没能通过政审,孙绪文当时正在北京泡病号,错过了招工的机会。
紧接着县煤矿又招工,听说去煤矿当工人不需要政审,马思成就去煤矿当了工人,李昌平天生胆子小,他就没跟马思成一起去煤矿工作。
当时王家沟还剩下李昌平一个人,刘队长怕他失落,经常来知青点陪着他拉话,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让秀巧给李昌平送到知青点来。朝夕相处多年,刘秀巧早就喜欢上了李昌平,只是一想到自己没读过书,她就觉得自己配不上李昌平。李昌平也知道刘秀巧的心思,可他一直把刘秀巧姊妹三人当妹子,从没往感情这方面想过。
那年秋后的一天,刘队长在塬上打柴时逮了一只野兔,回到家炖了兔子肉,他就让秀巧把李昌平叫来吃兔子肉。那天刘队长喝了不少酒,借着酒劲,他对李昌平说:“昌平,你都二十六岁了,秀巧也不小了,干脆你来做我家的女婿,我家不要你一分钱的彩礼。”
听了刘队长的话,李昌平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说:“队长,我、我还没想过个人问题呢……”“昌平,是,秀巧没有二改长得俊样,可秀巧能干会疼人。不过,你要是不喜欢秀巧,二改也行,我家这两个女子随你挑……”刘队长以为李昌平看不上秀巧,他又把话题转到了二改身上。
这下李昌平还真进退两难了,不答应这门婚事吧,他怕刘队长生气,应下这门婚事吧,他还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李昌平吭哧了半天,红着脸说:“队长,你和婶子都是我的亲人,不是我嫌弃秀巧,我一直拿秀巧和二改当亲妹妹。再说了,我以后有可能会离开这里……”
刘队长明白了李昌平的意思,他摆摆手苦笑着说:“昌平,你也看出来了,秀巧是真喜爱你,可这个事情也不能勉强,今儿的话就当我没说,以后你就做我的干儿子,儿子比女婿还亲哩。”
过了不久,李昌平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他特别兴奋,就不分昼夜地复习功课,全力备战高考。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月夜以继日地努力,李昌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林学院,他是全公社唯一一名考回北京的知青。
离开王家沟的前一天,刘队长跑到公社供销社买来了烧酒,割来了羊肉,让他婆姨包了羊肉扁食为李昌平饯行。那天李昌平和刘队长都喝了不少酒,刘婶坐在旁边,不停地抹眼泪,她是真舍不得李昌平离开。这么多年来,刘队长一家人给了李昌平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李昌平也把刘队长一家当成了亲人。
离开王家沟那天,乡亲们都来为李昌平送行,刘队长一家人也都为李昌平送行。到了村头,刘婶拉着李昌平呜呜痛哭,说啥也不松手,刘秀巧姊妹三人也不停地抹眼泪。那一刻,李昌平心里也很难受,他扑通一声跪在刘婶面前,哽咽着叫了一声妈,再也说不出话来。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到了通往公社的那条简易公路上,李昌平停住脚步,哽咽着对刘婶说:“妈,你们回吧,以后我会回来看望你们的,秀巧、二改和臭妮永远都是我的亲妹子……”
带着不舍和留恋,李昌平回到了北京,踏进了高校的大门。大学毕业后,李昌平被分配到园林局工作,后来和本单位的一名同事结为夫妻,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2003年初冬,刘队长去世了,李昌平第一时间赶回陕北,身披重孝给刘队长行了跪拜大礼,送了老队长最后一程。2008年刘婶去世,李昌平也赶回了陕北,身披重孝为他干妈守灵,乡亲们都说李昌平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刘队长和老婶子去世后,李昌平跟刘秀巧姐妹仨还保持着密切联系,谁有困难他都会鼎力相助。2013年秋天,退休后的李昌平邀请刘秀巧姐妹仨携带家人来北京旅游,他承担了所有费用,还为三个妹妹买了北京特产、糕点和衣物。
图片来源网络
直到现在,李昌平和他的三个妹妹也是经常视频聊天,他也经常给陕北寄礼物。李昌平说,陕北不光有他的三个妹妹,王家沟的乡亲们都是他的亲人,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二故乡,更不会忘了那里的亲人。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李昌平老师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