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30日,农历冬月十一,是一个宜嫁娶的好日子,陕西清涧下的张家村就在操办着一场婚礼,婚礼简单却热闹。
来客多是乡亲父老,直到一个特殊客人的来到,让这场简单的婚礼变得不简单了。

这个特殊来客名叫马汉荣,来的时候身穿一袭笔挺的军装。

见到新郎官张瑞岐后,敬了一个军礼并呈上了一封信,说自己是代表毛主席来参加婚礼的,而这封信是毛主席的亲笔信。

乡亲们听后纷纷惊讶不已,都吵着让张瑞岐赶快把信拆开,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张瑞岐自己也很激动,没想到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竟然还记得自己结婚这件小事,特意派人来参加婚礼,恭敬而小心地拆开了信,只见里面如此写到:





知晓信中内容后,乡亲们直接炸了锅,直夸老张家坟头冒了青烟,瑞岐这小子很了不得呢,竟让毛主席派人来随礼,想必在部队的时候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呢!

原来,这场婚礼有些久违的味道。

张瑞岐于1936年年初参加了红军,后来家里给他说了门亲,可他一直在部队上做事,竟然忙得顾不得回家来成亲。

有人觉得这小子怕是在外面找了新人,有人却觉得他不是这样的人,而其未婚妻也相信张瑞岐的为人,一直苦苦等候着,不曾再许他人。

拖着拖着,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看好了,可张瑞岐却在今年5月复员回来了,这打破了许多人的预想,不禁猜想是不是这娃在部队混的不行,而今仗打完了就被赶回家了。



不过,能亲见这个一对年纪不小的后辈结婚,这也是村子里的一件大喜事,十里八乡只要有点关系的都来祝贺,让这场婚礼颇为热闹。

结果,就亲眼目睹了毛主席派人来随礼,这才知晓张瑞岐“来头不小”,他们原先的种种猜测都很不对。

稍微提一下,毛主席所随礼的100万元旧币,实际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发行(1955年)后的100元。

而第二套人民币的价值很高,一斤猪肉只要4毛钱左右,100元足够买一头200多斤的大肥猪,可见毛主席随的礼很重很重了。

其实,随礼的价值多少,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一份拳拳心意,而当这份心意来自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时,其中的分量自然更重。



于此,大家不禁有了些疑惑:张瑞岐是1936年才参加的红军,按理来说以他的级别,很难与毛主席有诸多往来,从而建立下非凡交情的。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张瑞岐加上红军后,因表现突出被选进中央警备团,于1943年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后来升为警卫班长。

在毛主席率领中央离开延安去往西柏坡,再北上抵达北平的途中,都是他带着警卫班战士贴身保卫毛主席。

因此只得把家乡的未婚妻一拖再拖,而毛主席对此很是清楚,心中自然很重视与关切。

且让我们来从头细细说起,来揭晓又一段毛主席与警卫员的故事。



1935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万里长征取得了胜利,中央红军成功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一处,准备以此为革命中心地区,开启新的革命篇章。

而作为革命中心的陕北,自然更是被共产党的春风细雨滋润得生机勃勃,老百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对共产党是打心眼里的拥护,只要家里有后生的,都送去参加红军。

1936年初,本来一片灰黄的陕北清涧,被一场大雪给装饰得分外妖娆,而中央红军与机关当时正好来到此地,并在此进行了半月的休整。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红军东征这件大事上,闲暇的时候会出去走走,欣赏这不同于湘地的苍茫与瑰丽,心中感慨无限遂化作一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

说来,陕北这一块,乃是古时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的分界,也就是边境所在,这儿曾经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的大事件。



毛主席亲临此地遥观万里苍茫,思绪跨越古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遂发出了一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就是在此际,张瑞岐参加了红军,穷苦出身的他对于旧社会怨念很重,早前听说共产党的种种,心中就一直燃着一团火。

而今他们来到了家乡,自然是欣然加入其中,想要改变这个不公的世道,让那许许多多如自己一样的苦哈哈有好日子过。

张瑞岐加入红军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不久后被选拔进了中央警备团4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央警卫。

听着前辈们讲着过去的种种,张瑞岐心情激荡,在平时的训练中十分刻苦,每每执行警卫任务也从不含糊,逐渐得到了上级的重视。



抵达延安后,毛主席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凤凰山窑洞,凤凰山距离宝塔山不远。

而在1938年11月,日军曾出动多架战机对宝塔山附近进行了狂轰滥炸,有几个炸弹就落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不远,将窑洞都给震塌了,幸而当时毛主席不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很明显,日军不是随意轰炸的,他们必定获得了某些情报,这才能炸得如此准确。

毛主席的安全不容小觑,为防再次遭遇敌机轰炸,中央决定将毛主席居所暂时搬至杨家岭。

1943年10月,枣园会议筹备期间,有许多事情都需要毛主席决策,他每日从杨家岭到枣园的来回奔波,一来要浪费太多时间,二来也比较辛苦。



中央便建议不如搬去枣园,而枣园景色秀丽、环境良好,是陕北地区少有的一片宜居佳地,毛主席听后欣然答应。

搬去枣园后,中央在毛主席原有警卫的基础上,又给加配了几人,其中就有张瑞岐。

当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张瑞岐心中怦怦直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连指导员再次确认,他这才知晓这就是真的,心中既兴奋又激动。

然而,当张瑞岐去赴任时,却只剩下了忐忑,担心自己会表现不好,让毛主席给赶回来。

可当真正见到毛主席后,所经历的一切让他知晓了自己是想多了。

毛主席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脾气很好,不吝关切与教诲,几乎每一个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对毛主席心怀深深的爱戴与感恩。



张瑞岐当上毛主席警卫员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务求把一切做到极致,大伙自然都看在眼里。

一段时间后,原来的警卫班长调离,上级便将张瑞岐升为了警卫班长,带领10多名警卫战士,继续执行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任务。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出席了张思德烈士的追悼大会,并在其间发表了重要讲话,也就是我们都在小学语文课本读过的《为人民服务》。

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不到片段,张瑞岐与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大概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如此公平对待每一个劳苦大众吧!



张瑞岐不禁心想,自己作为毛主席的警卫班长,而毛主席是党的领导人,是人民的大救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不论如何一定要保护他周全,一定要!

1947年年初,内战打得更为激烈,蒋介石集团调整了战争策略,集中重兵对关内的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在陕北方面,除过地方军队之外,还加派了胡宗南的二十多万大军,而彼时我军在陕北的力量,大概只有三四万人,兵力上相差十倍,武器装备上差得更多,这完全没法硬打。

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必要时主动放弃延安”,并以这样的兵家古训阐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许多同志以及陕北人民在情感上不能够接受这一点,主张党中央就留在延安,大伙拼死也要保卫住,而张瑞岐也是其中一个。



毛主席耐心向大伙阐释了十六字古训:

这就像一个身背财宝的行人,路上遇到打劫的,如果放下装着财物的包袱,就能够使出浑身的力气,以及更加灵活地与劫匪对战,是有很大机会取胜,从而保存住了财物。

反之,若是不愿放下财物,就一定不是劫匪的对手,到时候人财皆不保。

而延安就是这个包袱,与其背在我们身上,不如暂时放下让敌人背上,我们才能够更加集中、灵活地与敌作战,逐渐消耗敌人,待时机成熟后一举胜敌,延安还将是我们的。

听毛主席如此解释,大伙这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尽管还是舍不得,可却不再阻拦了,只是叮嘱着:一定要回来啊,一定要早点回来啊!



1947年3月19日,毛主席带领着中央机关以及有关部队,辞别了陕北父老,离开了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艰难历程。

一路上时时遭遇敌军的围追堵截,我军战士英勇拼杀,再加上指挥层面的英明,这才得以安然得存,并给敌军造成了极大困扰。

那段时间,张瑞岐带着一众警卫员,时时刻刻守卫在毛主席身边,以确保毛主席的绝对安全,甚至于每个人都做好了准备,如果危险来临,他们可以用命来为毛主席蹚出一条生路。

1948年3月,战争局势有了大的改观,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去到华北地区,以更好地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

以往的时候,中央机关转移是不会提前告知警卫的,他们只需要跟着队伍走就行了,可这次却不一样,提前就收到了通知,还被集合起来询问各自去留。



原因是这样的,毛主席考虑到队伍中有许多人是陕北人,如今队伍东去再归来不知是何时。

而陕北仍需要一批同志留下,就让他们自行决定去留,不仅仅是警卫员,队伍中的其他人一律如此。

毛主席是这样跟大伙说的:

一路上很危险,你们可以选择留下来,也可以选择和我一起去河北。

毛主席向大家讲完后,又回来询问他们这些警卫员的情况,相对年轻的几个出身陕北的警卫员,都选择跟着毛主席走,而不是出身陕北的自然更不会留,大部分人都决定跟着毛主席。



倒是他们的班长张瑞岐,一时间有些犹豫,他年纪比较大了,家里定的亲事至今没有完成,这一走再回来不知是何时……

张瑞岐在家里是独苗,尽管同意他去参加了红军,可都悬着一颗心,担心万一他出现了不测,老张家就断根了。

为此,在他参军没几年后,就赶紧给定了门亲事,希望他复员后回家完婚。

可能有人不明白,参加了八路军就不能成婚吗?

其实,倒也不是不能成婚,而是有一定的条件,需要达到一定年龄、参军到达一定年限、职级升到一定级别、有特殊的立功表现才可以,而大多数同志明显是做不到的。



组织出台如此的规定,似乎有些不尽人意,可却是出于无奈。

当时战事紧密,需要所有同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而成家了就不免有牵挂,且一旦打起仗来必定有伤亡,如此定下这样的一些苛刻条件,倒也是合乎情理的。

以张瑞岐那会的情况,年龄、军龄、特殊贡献方面没有问题,只是级别方面就差得太远了,是不可能被批准在职结婚的。

另外,中央机关正要前往河北,这一路也必定不平静,在这个重要关头申请结婚,想来就是级别够了,也还是不会批准的。

眼见张瑞岐这幅神情,毛主席顿时了然,劝他不要了去了,定亲了还没有结婚呢。



张瑞岐听后颇为动容,想到毛主席还记着自己这事,原先的一点犹豫彻底打消,向毛主席坚定表示:这会自己不走,要送主席去到河北后安定了下来,再复员回去。

随后,毛主席又主动找张瑞岐谈了一次话,表示:

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婚事都一直耽搁了下去,现在必须得离开陕北了,就没必要再跟着奔了,留在家乡为革命打拼也是一样,还能够顺便把婚姻问题解决了,不然这一走越来越远,再回来还不知道去何时。

张瑞岐心中感动却不为所动,坚定要送毛主席去河北,他说:

把主席送到河北,是我的责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粗狂的大地上,所生养的人儿都质朴而坚定、善良而赤诚,张瑞岐亦是如此。

而今,正值战争的关键阶段,毛主席的安危乃是大事,在这个时候离开岗位回去结婚,这就如逃兵似的,一旦这样做了,怕是会一生难安。

就这样,张瑞岐再度保卫着毛主席出发了,从陕北东渡黄河,一路东行去到了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一个与延安齐名的革命圣地。

在这儿,中共中央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将战争的天平倾斜到了己方一边,并逐步推进全面土改,及至北平解放后,这儿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此间,毛主席再次找过张瑞岐,希望他赶快复员回去成婚安家。

可张瑞岐眼见如此的革命形势,却表示现在走不是时候,要送主席去到北平后,待真正安稳下来再离开。



只因为,张瑞岐深切地明白,随着革命形势越来越好,毛主席身上所担的担子就越重。

说“一身关乎天下”都不为过,绝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自己必须得坚守到可以放心的那一刻。

毛主席感觉到了他的坚定,也便不再劝说,吸了口烟再笑言:

“这样也好,咱们就一起到北平去,到大城市看看。北平文化古迹很多,你可以到处参观参观。”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圆满落幕,至此长江以北我军再无防守,经过两个月的继续巩固后,长江以北已经全面被我方掌控。

中共中央随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而张瑞岐自然是保卫着毛主席,再度启程栉风沐雨而行。

当时,北平虽然已经解放,可作为国民党曾经重要的所在,这儿是有不少敌方特务潜伏下来的,甚至有敌特猖狂宣称,只要毛主席敢进北平,一定让他在此殒命。



对于张瑞岐等毛主席近前的警卫人员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每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或明或暗的,在路途中警惕一切隐患,以防突然而来的袭击。

不过,在解放军的煌煌军威、人民群众的雪亮眼睛、我地下人员的无孔不入等各方面的强力保证下,敌特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压根没能闹腾起多大幺蛾子,还被我保卫部门给收拾了一大批。

最终,毛主席带领着中央机关顺利入京,他本人则暂时住去了双清别墅,而这块早已被我方所彻底掌控,不可能出现意外。

直至此时,张瑞岐才真正放心了,心想着再过一阵,大概就可以回家了。



毛主席入京后,有无数大事需要操心,可还是没有忘了张瑞岐的事情,待抽出一点时间后,专门叫来张瑞岐,这次不再是劝说,而是以十分坚定的口吻,要张瑞岐回去完婚。

1949年5月中旬,张瑞岐将所有手续包办,准备与警卫班战友告别后,就动身坐火车回家。

却被毛主席邀请去吃饭,一是为了给他饯行,二是让他与贺龙同志一块坐飞机回去,三是让他组织一场欢送宴会与战友们好好告别,其中关切照拂之意令人动容。

战友欢送会上,毛主席本来打算亲自出席,可临时有事,就委托长子毛岸英代替自己前来,并专门准备了礼物,

总共有三样:一条五台牌香烟,一斤北平的水果糖,一个红色封面的精致本子,扉页上毛主席亲笔题了赠言——“张瑞岐同志,回到陕北继续工作,永远忠实于人民的事业。”

就这样,这位号称“天下第一班长”的毛主席警卫员,在历经一波三折后,终于得以归家,与苦候了他好几年的未婚妻完婚。



本来,按照与毛主席说好的,婚后是可以回到部队继续工作的,尽管不再是中央警卫团了,可还是在部队这个大集体中。

不过,父母舍不得张瑞岐这个独子再离去,张瑞岐眼见二老也已年迈,便不忍心再离开了,决定留在家里当个农民也不错,同时还可以照顾二老。

当然,张瑞岐没忘向毛主席去信说明了情况,而毛主席也很是赞成他如此的选择。

此后,张瑞岐果真就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农民,孝养着父母,照顾着妻儿,安稳而又幸福的过着日子,而这正是他当年所心心念念的好日子。

-完-

编辑丨大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