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苏杭有个水田镇,镇上有个穷书生叫文远。这文远生得眉清目秀,写得一手好字,却因家贫,年过二十还未娶亲,文远为此很是苦恼。
这年秋天,文远在镇外破庙读书,忽听得庙后传来呻吟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老道倒在血泊中,道袍染红,面色惨白。
"道长!"文远大喊一声,连忙上前搀扶。
老道艰难睁眼:"贫道...遭歹人劫掠,幸得...施主相救..."话未说完,便昏死过去。
文远心善,便将老道背回家中,悉心照料。三日后,老道醒来,从怀中取出一面破烂的铜镜道:"此镜名'苍天鉴',可照人心善恶。贫道观施主心地纯善,特将此镜相赠。"
文远接过铜镜,虽然这破铜镜外观不讨喜,但细细一观,只见镜面澄澈如水,背面斑驳的铜绿上篆刻着"天道昭昭"四字。
"切记,"老道叮嘱道,"此镜不可示人,更不可妄用。若见镜中泛起白光,便是照见贪官污吏;若见红光,便是照见忠良之士。"说罢,老道飘然而去。文远慎重地将铜镜藏于书箱,将其当作是老道的一份心意珍藏,往后的日子继续苦读。
转眼到了乡试之年,文远赴省城赶考,途经一处驿站,见一队官兵押着一众蓬头垢面的犯人。为首那犯人竟是个女子,虽衣衫褴褛,却难掩清秀面容。
"他们是何人?"文远问驿卒。
驿卒见文远是一位气度不凡的读书人,又见四下无人,便走上去压低声音道:"这是前任知府之女冯如烟。她爹贪墨赈灾银两,被新任知府张大人查办,全家押赴京师问斩,只留她一人充作教坊司官妓。"
文远心中一动,脑中不由得想起老道的话,便取出苍天鉴悄悄一照,只见镜中泛起刺目白光。他暗自心惊:难道这新任知府张大人,莫非也是个贪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夜,文远辗转难眠。次日一早,他来到知府衙门,拿出家传的一枚古钱币,以献宝为名求见张知府。
张知府年约四十,面白无须,平生最好古玩,见文远献上一枚价值不菲的古币,顿时两眼放光:"好一枚古币!"
文远暗暗取出苍天鉴一照,镜中白光更盛。他心中了然,这知府果然是个贪官。见张知府满脸喜色,便趁机开口道:"学生还有一事相求,昨日见一女子被押解至此,学生愿以重金赎之。"
张知府眯起眼睛细细打量起身边的文远:"哦?那女子可是朝廷要犯..."
"学生愿出黄金百两。"
张知府眼中精光一闪:"既是读书人,本官也不好推辞。只是这价钱..."
"学生愿再加五十两。"
张知府哈哈大笑:"好!好!本官这就命人放人。"
文远将冯如烟赎出,安置在城外一处农舍。冯如烟对眼前的书生感激涕零:"恩公大德,如烟无以为报..."
"姑娘不必多礼。"文远道,"令尊之事,恐有冤情。我观那张知府,倒像是个贪官。"
冯如烟闻言泪如雨下:"家父为官清正,怎会贪墨?定是那张知府陷害!"
文远取出苍天鉴:"此镜可照人心善恶。待我寻得证据,定要为令尊洗清冤屈。"
自此,文远暗中查访。他发现张知府不仅贪墨赈灾银两,还强占民田,逼死百姓。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竟将朝廷拨付的治河款项尽数侵吞,致使河堤失修,百姓流离失所。文远将证据一一记录,准备上告。不料张知府早已察觉,派人将他抓入大牢。
"大胆狂徒!"张知府狞笑道,"竟敢诬告朝廷命官!"
文远被严刑拷打,遍体鳞伤。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牢房外突然传来一声清喝:"住手!"
只见一位白发老道飘然而至,正是当年赠镜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妖道!"张知府大怒,"来人,给我拿下!"
老道不慌不忙,取出一面铜镜:"张知府,可认得此物?"
张知府定睛一看,竟是苍天鉴!!
"此镜乃天界至宝,专照人心善恶。"老道将镜面对准张知府,"你且看看!"
镜中白光暴涨,映得张知府面目狰狞。他惊恐万状,连连后退:"妖法!这是妖法!"
"天道昭昭,报应不爽。"老道喝道,"你贪墨赈灾银两,强占民田,逼死百姓,今日就是你的报应!"
话音未落,一道天雷劈下,正中张知府。只见他浑身抽搐,口吐白沫,不多时便气绝身亡。
老道又取出一面铜镜,对李文远一照,镜中泛起柔和红光。
"好孩子,"老道欣慰道,"你心地纯善,不畏强权,今日便是你的善报。"
说罢,老道挥袖一拂,文远身上的伤痕瞬间痊愈。
"多谢道长相救。"李文远叩首道,"只是这苍天鉴..."
"此镜已认你为主。"老道笑道,"望你持此镜,明辨是非,匡扶正义。"
老道飘然而去。文远出狱后,将张知府的罪证上呈朝廷。朝廷震怒,彻查此案,还了冯如烟父亲清白。
后来,文远高中状元郎,与冯如烟喜结连理。他持苍天鉴为官,明察秋毫,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
多年后,文远辞官归隐。一日,他取出苍天鉴,只见镜中泛起七彩霞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出现在镜中,正是当年赠镜的老道。
"文远。"老者笑道,"你持镜多年,明辨是非,匡扶正义,今日功德圆满,可随我入天界修行。"
文远拜谢道:"弟子愚钝,全赖仙师指点。"老者挥袖一拂,文远便觉身轻如燕,随老者飘然而去。
从此,苍天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都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持苍天鉴者,当明辨是非,匡扶正义,方能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