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现在是由广西首府南宁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
记载横州本地历史的文献有很多,其中有一本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写成书的地方志——《横州志》,由时任知州福建建宁(今福建建瓯)人谢钟龄组织编纂,是横州当地的第一本地方志,关于这版地方志,从文献角度,从编写体例来说,学界给出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不过,这本横州第一本地方志,实际上并不是起源于乾隆年间,而是在此二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相隔二百年,《横州志》才书成,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联系呢?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广西丙子科乡试中,横州人陆舜臣以经魁中举。
什么是经魁呢?即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要考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出一题,并评分,每经的第一名就是经魁。即是说陆舜臣在其中的一经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成绩还是不错的。
他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不是偶然的,和他的家庭关系有关,可以说他出身于“举人世家”,“教育世家”,三代举人,他父陆嘉鲤广州教授,他爷陆坚蒲城教谕。
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他出任广东德庆州知州,在任几年,他在当地还是有着很好的官声的,当时又正值德庆境内社会动荡之时(明代两广猺乱),他搞建设,振民风;勤政爱民,地方受灾他开粮仓济民,等等。对政事、文章两方面都比较擅长,空闲之时,他结合在德州所见所闻,总结性的组织编写了一版《德庆州志》,当中的《夷情外传》,为后来德庆从政者了解德庆的地情民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了地方行政指南,当然,也为今天的人了解德庆地方历史,地方少数民族的人文往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也就是他这样的政绩,最后升任雷州府司马(府同知)。但他并不在意仕途,很快就自己罢官回家,所以,雷州的文献中就没有他的记载。
他离职回家后,就游于乡里,“和贤者论,乐于著述”,和当时被贬到横州的明代著名人物吴传时,董传策都和他多有交流,没事就到横州各处“探幽觅胜”。
正是这样闲情于乡里,了解横州的山山水水,他又有编地方志的经验,所以,他产生了编写一本横州的地方志的想法,并落实于行动,按地方志的编写规范,写成了一本《横州志稿》。
只可惜,书稿成了,不知什么历史原因,最后却没有正式“付梓”。不过,他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志稿,倒也没有“人去稿消”,反倒是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直到二百年后,乾隆九年(1744年),福建人谢钟龄出任横州知州,他初到地方,不甚了解,想通过阅读一些文献记载,以加速融入地方,这也是古代官员了解出任地方重要的方法来源之一。但找到的只有一本《大清一统志》和《广西通志》,这种省市级的地方志,对于具体的州县地方,还是泛泛而谈的。
于是,他向手下的地方官员了解,想找一本具体介绍横州地方的资料,类似于县志,州志的书,结果,横州的书吏给他递了一本流传下来的明代陆舜臣《横州志稿》。
顿时他心生感叹,“一州竟无志,寻故史无痕”,就请他的同乡朱秀(疑为乾隆九年福建解元,十三年进士朱仕琇,是个牛X人物)执笔,和横州本地官吏一起,以陆舜臣的志稿为基础,增访资料,编成了正式的,总十二卷的《横州志》。
只可惜,自他之后,清之一代,再无后人续修横州地方志了,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叫施献璜的本地举人,虽对横州地方志有兴趣,但他也只是拿着乾隆旧志书,原模原样,一字不漏的重新刻版再出版一次而已了,并没有增加其他实际的内容。
直到民国时期,横州地方才有一版《横县志》成书,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