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疑似举报上汽大众采购部的内部邮件照片在车圈内部传播,信中列举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乱象,包括不限于 乱搞男女关系、私自提拔自己下属、内斗以及跟供应商吃拿卡要并和供应商勾结中饱私囊等 。
汽车行业内部腐败早就不是新鲜事,传统车企出事的不知道有多少。就连新势力也是这个样子理想和小鹏内部整顿以后才刹住这股歪风,另外蔚来也被爆有相关的问题。
该事件暴雷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将汽车制造行业讳莫如深的供应链管理黑幕推至公众视野。
这封据称来自内部的举报信,用"权色交易""裙带关系""利益输送"等触目惊心的关键词,勾勒出一幅暗流涌动的职场生态图。当公众还在震惊于" 德系品质 "背后的暗箱操作时,这场风波已然演变为解剖中国汽车产业链顽疾的手术刀。
这种情况可以猜想在大众如日中天的时候都被掩盖了,现在行情不好,大家都被逼无奈才会冒死实名举报。现在不知道内部是什么反应,大家一起等待后续进展吧!
一、举报信背后的职场生态标本
举报信揭露的采购体系腐败呈现出典型的三重维度:在权力维度,管理者通过人事任免权构建嫡系团队;在经济维度,与供应商形成利益同盟操纵招标;在伦理维度,职场性骚扰与权色交易成为晋升筹码。这种三位一体的腐败模型,与2021年某日系车企曝光的"采购部集体受贿案"如出一辙,暴露出汽车行业采购体系的系统性漏洞。
供应链腐败的代价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某第三方机构测算显示,汽车行业采购环节每增加1%的灰色成本,终端车价将上浮0.8-1.2%。这意味着,消费者在不知情中为腐败买单,而企业也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优质供应商因拒绝行贿被淘汰,劣质供应商通过利益输送占据资源。
二、汽车供应链的"旋转门"困局
采购岗位成为腐败重灾区并非偶然。某咨询公司调研显示,汽车行业采购人员年均接触的商务招待费用高达其年薪的3-5倍。这个岗位如同架设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旋转门",既能通向职业发展的快车道,也可能沦为堕落的滑梯。
供应商管理中的"软性腐败"更具隐蔽性。某零部件企业高管坦言:"现在直接收现金的少了,更多是通过子女留学、境外旅游、股权代持等方式完成利益输送。"这种新型腐败模式,使得传统审计手段形同虚设。
数字化监管在汽车行业的推进遭遇"肠梗阻"。尽管多数车企已上线ERP系统,但关键数据仍被人为操控。某德系车企的招标系统就曾爆出"定向设定参数"丑闻,采购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将特定供应商的资质设为必要条件。
三、破局之路:重构汽车产业链价值体系
阳光采购机制在部分车企的成功实践带来启示。某新能源车企推行"采购决策区块链存证"制度,所有招标过程数据实时上链,三年内供应商投诉量下降76%。这种技术赋能的透明化管理,正在重塑行业游戏规则。
供应链反腐需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借鉴医疗器械行业的"黑名单共享"机制,汽车行业可建立供应商诚信数据库,将行贿企业纳入全行业禁入名单。同时引入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打破内部监督的局限性。
企业文化重构是治本之策。某日系车企推行的"廉洁年金"制度值得借鉴:将员工每年收入的5%作为廉洁保证金,离职时无违纪行为可获3倍返还。这种将职业道德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机制,显著提升了员工的自我约束力。
这场举报信风波恰似一记警钟,敲响在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当新能源汽车革命重构全球汽车版图之际,中国车企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跨越,就必须直面供应链管理的深层次矛盾。
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经营效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建立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战役。破局之道不在于揪出几个"害群之马",而在于构建透明、高效、可持续的供应链生态系统——这才是真正支撑"中国智造"崛起的产业脊梁。
根据公告,上汽集团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亿元至19亿元,同比下滑87%至90%。同时,预计2024年度扣非净利润为亏损41亿元至6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41亿元至160亿元,下滑幅度达到141%至160%。
网友热评“如此点名道姓,不像捕风捉影杜撰之言”。 也有网友说“打击面太广,最后上层不得不平衡内部关系不了了之”。 还有网友说“见怪不怪啊,别的行业没蹲过,就车链而言都这样,经济好的时候被掩盖的很好,现在行情不好不懂收敛才会被捅破窗户纸”。
知友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40万+机械工程师都在看↓↓↓
关注上方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免费领取海量资料!!
1. 回复【动图】领取10000+个机械动图及视频包
2. 回复【CAD】领取800GAutoCAD全套视频教程
3. 回复【UG】领取800G的UGNX全套视频教程
4. 回复【SW】领取800G的Solidworks全套教程
5. 回复【机械设计】领取800G(非标)机械设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