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传统汽车城标签

一时间,汽车行业大消息集中爆发。

2月9日晚,长安和东风两大汽车央企齐发公告,将有关二者合并的讨论再次推向台前。

若按照双方现有汽车产量测算,合并后将诞生我国第一大、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但同时,变数尚存——两份公告均提到,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站在城市格局下,这两大央企背后站着的,分别是重庆和武汉。

在长安和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助推下,重庆一路狂飙,去年汽车产量上升至全国第二;武汉的汽车产业则仍处于换挡期,去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而即便是武汉去年50万辆的目标,也不及西安、合肥等后起之秀。

牵一发而动全身,两大汽车集团融合,不仅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也牵扯着内部品牌、业务分配与数万人的就业,甚至是这两座城市汽车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目前的武汉来说,能否抓住央企国企改革新机遇,借助这股“东风”乘势而上?

1

武汉“救急”

观察武汉的汽车产业,城市和头部企业构成了并行的两条主线。

城市层面,武汉汽车产量已出现连续多年下降。在2017年达到189.8万辆的峰值后,武汉汽车产量曾出现连续多年的下降,到2023年仅为121.4万辆。而在新能源汽车风口下,武汉的“掉队”更为明显,2022年产量为19.3万辆,2023年,按47%增速测算,产量仅不到29万辆,甚至不及郑州31.6万辆。

而企业层面,作为当地头部企业,东风也面临发展调整期。从2023年初以东风系汽车为主的湖北本地车企大规模降价,到这两天东风再被爆出1月产量大幅下降约48.5%,过去全国汽车“四大四小”格局中“四大”之一的风采不似当年。


去年9月,东风汽车第6000万辆车——全新岚图梦想家在武汉下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以合并促增长的期待很早就在市场中萌发。

2018年前后,三大央企一汽、东风、长安频频互动,特别是跨企业的人事调任,被业内解读“为合并做准备”,甚至被传出整合后名为“国汽集团”,而一年后三方签署协议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则为合并传言再添一把火。虽然三方多次辟谣,但有关其合并的讨论却由此发酵。

当时,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是,2017年三大集团合计销售汽车超千万辆,占全国四成左右,但其中合资品牌份额过半,自主品牌羸弱,急需破解“大而不强”的难题。前有上汽、南汽合并的成功案例,走到一起或许是可行的“三赢”方案。

几年过后,汽车行业格局剧变。去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提到,“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国资委将对三家央企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随后,国资委提出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再引发外界对三家央企合并的猜想。

业内一种观点认为,此次长安和东风先行一步并不令人意外。此轮整合是军工企业重整的结果,重点是将长安从兵器工业集团剥离,而更需要“援助”的东风就成了其“结合”的对象。但问题是,“援助”是否能够通过重组实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指出,企业整合之后是“向上”还是“向下”,还需在市场中进一步检验,因为汽车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不存在地方保护和垄断,因此即便整合过后,地方仍然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

而对于武汉的助力,专家均更为谨慎。如王宁认为,武汉自身拥有较完整的产业基础,产业链整合后可能带来一定资源增量,但影响不会太大。

更有专家直接断言:因为东风和长安都是央企,跟地方政府掌控的地方国资本身无关、税收也跟地方无关,因此,重组很可能对重庆和武汉几乎没有影响。

2

以量换“智”?

然而,若将这场重组置于智驾的新潮流下观察,则可能发现推动武汉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潜力。

尽管比亚迪被当作此轮重组的“参照系”,但“比王”的规模并不被认为是最关键“标杆”。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钟师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如果东风和长安整合重组,“做大只是过程,做强才是目的”。两大造车“国家队”可以借此进行构架梳理,并对各板块进行调理,从而更好提升企业整体质量,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几个方面被认为是“做强”的关键。如王宁总结,一是通过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二是通过整合渠道来推动销售和海外布局,三是整合产业链资源,而最为重要的或许是,在AI大模型赋能的逻辑下,通过两家企业的数据整合和共享,产生远大于规模效应的1+1>2的效果。

在两大车企合并重组消息发布的第二天,比亚迪举行发布会宣布,对多款低价车型“加配”高阶智驾能力,且“加配不加价”。这被外界认为是吹响了“智驾平权”的号角。

这背后,数据已然成为智驾争夺的关键要素。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就曾指出,围绕AI技术和数据来打造新的竞争力,将是新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立足的核心。在AI时代,竞争力是靠数据堆叠出来的,因此,必须解决规模化数据的问题。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 图片来源:深圳商报

去年,当比亚迪宣布腾势N7为城市领航首款上车车型后不久,腾势品牌销售负责人赵长江曾参加一场直播。

他认为,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集团的海量数据遥遥领先于友商,年内“有几十万辆搭载高阶智驾、上百万辆搭载智能辅助驾驶,明年也还有几百万辆继续跟上”,因此,后续迭代和能力提升方面高于友商,后发优势会逐渐凸显。

如今,比亚迪推出的高阶智驾版车型价格进一步下探,也被外界认为意在以庞大的销量保证智驾数据的数量,为下一场智驾关于数据挖掘、利用的竞争铺路。

而在这轮有关数据的“竞逐”,恰可能是武汉的机会。

一方面,东风和长安不愿缺位。就在比亚迪举行发布会当天,长安举办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发布会,发布深蓝汽车三套智能驾驶方案,将智驾覆盖下探到15万级车型,并计划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

同一天,东风旗下岚图汽车发布海报称,“全新梦想家x华为乾崑智驾智能家族全员登场”,海报上写道“科技的伟大在于超级+普及”。有媒体报道称,该车型定价计划下探至40万元以下。

另一方面,剑指“自动驾驶第一城”的武汉,也早早瞄准“上量”。从路侧来看,有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武汉累计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已突破3378.73公里,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达到全国第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区。

3

再夺智驾

在智能驾驶领域,武汉一直名声在外。

爆点出现在去年7月——当时,“萝卜快跑”在武汉全无人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过20单,不仅让外界感受到了武汉对自动驾驶的提早布局,也在此看到了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落地的前景。

与智能驾驶完美适配的产业基础被认为是武汉的核心优势。武汉以长江为界,北侧以“中国车谷”著称的经开区集聚了14家整车厂和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其中就包括东风本田、东风悦享和岚图汽车;南侧被誉为“中国光谷”的东湖高新区,则布局了以光通信、芯片、信息网络等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产业。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兼具硬件与软件优势的“双保险”,让武汉对自动驾驶的选择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但就如新能源汽车时代下,合肥、常州、郑州等“后来者”先后实现了对传统汽车城的进击,当汽车产业转型进度被拉至智能驾驶领域,“攻擂者”走上台前的故事被再次书写,这当中未能搭上新能源汽车东风的苏州正是典型代表。

在比亚迪此次发布的“天神之眼”智驾体系背后,有人发现苏州企业Momenta的身影。Momenta是全国自动驾驶领域第一家独角兽,2018年,苏州前后投入5个亿,并且在苏州北站附近设总部大楼,将其从北京“迎接”过来。而也是在那一年,苏州几乎是“无中生有”地开启有关自动驾驶领域的产业培育。

到去年10月,苏州已聚集了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超600家、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在其规划中,一个新的千亿产业将由此诞生:到2026年,该产业规模目标突破1200亿元,聚集相关企业超1000家。

即便面对后起之秀的猛烈攻势,武汉的“本钱”仍显得更厚。就在此轮智能驾驶发展热潮前,不少企业刚经历艰难的等待期。如何落地量产一度是智能驾驶企业的核心命题,而这又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进程和车企的有效配合。

王宁就指出,智能驾驶是汽车产业的新赛道,一定是叠加在原来的整车制造基础上,产业的发展情况最终还是与汽车的规模和体量相关。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智驾的发展也将依赖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拥有汽车制造基础的城市仍然有更大的潜力。

令人关注的是,武汉还能否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在一众城市中突围?在王宁看来,从目前智能驾驶的发展态势来看,创新驱动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诞生一个DeepSeek,就可能在一夕之间发挥巨大带动效应。地方政府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各类政策和平台。

就在几天前,《武汉市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方案(2025—2027年)》出台,提出到2027年,培育颠覆性技术项目200项以上,20项以上进入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库,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核心。

文字 | 杨弃

*题图来源:摄图网_500647241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