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还乐呵呵的称兄道弟,怎么假期一结束,差点就反目成仇了呢?唉,论变脸,日系车企确实要比四川更在行。

不怪咱这么调侃,实在是这事儿闹得太儿戏化了。



本田和日产各自的小算盘

去年12月份本田和日产不是达成了业务整合的基本协议,最初整合方案是两家共同出资成立个控股公司,双方以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

不过因为近几年日产汽车的市场表现太拉胯,本田感觉弄控股公司争股权占比没多大意思,因此就强势表示,你日产要钱没钱,要实力没技术,要不直接当我们本田的子公司吧。这下直接把日产高层惹恼了,他们可是当初为了夺权,能把戈恩逼得借行李箱遁走的主儿们,怎么可能放权妥协!让你跪着帮我办事还想占便宜,怎么可能。

于是合并这事儿就告吹了。这边日产也开始继续琢磨和富士康(潜在合作对象之一)合作的事儿了。



有意思的是,双方合并谈判终止的事儿一传开,股市立马就做出反应,本田股价大涨,日产却迎来大跌。显然在投资者看来,现在的日产就是个烂摊子,这次合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整合困难、企业文化冲突、财务包袱等,对于本田而言更多是一种负担。

日产是个烂摊子 食之无味

其实我感觉这次合并,本田从一开始就不是特别情愿,因为和日产搭伙儿非但没啥利可图,反而还特别容易惹一身骚。



且不说日产那官僚主义严重的高层有多难打交道,和雷诺复杂的股权纠纷这老大难问题如何收场,单单两家供货商和分包商重复制造高达9242家,就决定了它们的结合,会在日本汽车制造业掀起一场灾难性的经济风波!

当然,以上这些还都不是最主要的,既然是造汽车的,那肯定就得造车实力说话。小作坊干起来的本田确实造车技术一般般,尤其是在电气化转型这一阶段,基本没啥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奈何日产比本田更摆烂,新能源赛道就不提了,基本没啥能拿得出手的技术和研发成果,造出的新能源汽车也很难和国产车相抗衡。



而在早已饱和的燃油车市场,也是好久没有推出新车型和新技术了,感觉就是纯纯在吃老本,在国内市场全靠着廉价的轩逸参数图片)吊着一口气儿。

没有爆款产品拉动销量,市场表现肯定是越来越惨淡!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日产业绩暴雷,净利润暴跌94%、裁员9000人,并将全年营业利润预期下调了约70%。值得一提的是,日产去年1-10月份在国内市场累计销量仅55万辆,同比下降近10%,而去年4月到9月的净利润更是仅有9亿元,同比下滑94%。



没有技术和销量,还背负一屁股债务,日产这样的现状,就问本田愿意接纳么?那肯定不愿意。毕竟在新能源车型一路高歌的大环境下,本田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市场低迷是日系车企主旋律

去年上半财年(4月到9月)显示,本田虽然营收和营业利润都实现了同比增长,但营业利润率和税前利润相比去年同期下降明显(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7.2%降至6.9%;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5.6%至9419亿日元)。虽然本田的日子过得比日产稍微好些,但也好得相当有限。



如果我们格局再打开些,不难发现其实整个日系车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财大气粗的丰田财年上半年也同比跌了26%。而以往最能产出销量的中国市场,日系车最近也呈现出明显衰败的迹象,除日系三巨头过得惨淡外,其他如三菱、马自达、英菲尼迪、讴歌及斯巴鲁等等,更是残的残,死的死。



那么问题来了,在燃油车时代制霸一方的日系车,难道真的会在电气化时代集体迎来团灭么?不会,但也不会很好过,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大家都在新能源赛道玩,你那燃油车的市场口碑不好使了,而且在最近电气化转型这几年,也没能拿出让用户认可的技术和实力,怎么搞?

学丰田打破常规是造车出路

很简单,自己琢磨不明白的问题,直接借鉴或者抄已经取得成功的案例。在这方面,大众和丰田要积极很多。



尤其是日系车企代表的丰田,最近更是和上海市政府达成合作,要在上海独资成立雷克萨斯纯电车公司,这也是继特斯拉之后了,第二家在国内实现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在日系车里更是独一份。

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础,电池及车机智驾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再加上自身成熟的造车工艺和品质,很容易让掉队的丰田追赶上来。在这方面,丰田确实很聪明,它知道靠自己或者和别人合作搞电气化转型和技术研发,很容易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状况,毕竟强如大众,在这块儿也栽了个大跟头。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本田和日产现在往技术研发继续砸钱,那就是填无底洞呢。真有那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学学能屈能伸的丰田,渡海来中国学习技术和经验。

没钱没实力也没关系,还可以和老合作伙伴东风搭伙嘛,比如被东风收购成为它的子公司,本田、日产可圈可点的造车技术,可以优化升级东风的车辆底盘、驾控体验等,而东风也可以在车机、智驾等方面提供足斤足两的技术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一样可以在世界汽车舞台大放异彩!

别说这事儿不太现实,真拖到生死存亡之际,端着架子死或者放下高傲生,真的不难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