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豫东的一个小村子里。
我出生之前,已经有三个姐姐了,我的到来,并没有让我的父母欣喜若狂。
尤其我的母亲,特别的失落。
母亲对父亲说:“送人吧。”
父亲说:“送给谁?即使还是闺女,我也不会送人的。”
父亲弟兄五个,大伯家三个儿子,二伯家两个儿子,三伯家两个儿子,四伯家三个儿子。
轮到我们家,别说一个儿子了,全是丫头片子。
我母亲坐月子,全靠自己,偶尔父亲搭把手,奶奶连上前去看一眼的心思都没有。
这都是小事,更让我母亲受不了的是四个大娘和村里人的嘲笑,大家都嘲笑我家没有“后”,父母百年后连个哭路的都没有。
我母亲不识字,每次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心里就难受,一难受就对着我们四个姊妹骂。
父亲说母亲:“孩子也没什么错,四个闺女咋了,你不要听别人说啥就是啥,咱们好好把闺女培养成才,比啥都强。”
母亲说:“培养的再成功,到最后也是要嫁人的。”
父亲说:“咱们生养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传宗接代的,是为了让孩子以后生活的好一点,她们过的好,咱们也放心了,还传宗接代,都啥年代了。”
父亲说完这句话之后,母亲就不再吭声了,也许认命了。
父亲又转过头来对我们姊妹四个说:“都给我听好了,你们姊妹四个给我争口气,一定要把书读出来,让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瞧一瞧。”
大姐和二姐都“嗯”的点了一下头,我和三姐年龄有些小,虽然听不明白父亲话里的意思,但是看到大姐和二姐点头了,我和三姐也随之学着大姐和二姐的样子,也“嗯”着点了点头。
那时候的计划生育抓的是真严啊,村里的大喇叭成天“哇啦哇啦”的播放着计划生育的条条框框,村里的大街上,天天都能看见宣传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
奶奶原本还想劝母亲接着生孩子,但是一看到眼把前的“阵势”,吓的也不敢吭了。
倒是我的父亲,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培养我们姊妹四个身上。
父亲初中毕业,在那个年代是属于有文化的人了,况且父亲读书很多,大道理也明白很多,所以父亲的情绪极其稳定。
母亲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但同时也是一个情绪极其不稳定的人。
母亲也有优点,就是母亲纵然再发脾气,只要父亲开口说话,母亲还是能听进去的,她大多数时候,也是觉得父亲说的对。
当别人家的孩子都下地干活或者在胡同里嬉笑打闹的时候,父亲总是让我们姊妹四个搬着凳子一字排开的坐到院子里读书。
我们家有一个大大的黑板,父亲每天都会教我们姊妹四个认字、做算术题。
那时候,三大娘总是在一大家子人面前夸赞她家的两个儿子在地里如何能干,小小年纪就会开着手扶拖拉机犁地了。
三大娘还说:“闺女读再多的书有啥用,家里的顶梁柱还得是男娃。”
其实不但自家人嘲笑我父亲,就连村里人也嘲笑我父亲。
村里有的爱嚼舌根的人说我父亲:“李大力啊,你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四个闺女早晚也要嫁人的,要我说啊,你现在还不如存点钱计划自己的养老呢。”
父亲为人老实,但是大道理还是明白的,父亲说:“女孩子也是人啊,也是我的孩子啊,我只想着把四个闺女培养成才,别的我也啥都不想。”
前面我说了,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只要我们姊妹四个考试考的不好,母亲就会拿着烧火棍让我们把手伸出来,直到我们承诺下次一定考好,母亲才罢休。
我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班里让订《小学生报》,老师说自愿订阅。
我很想订阅,其实那时候我已经读了好多书,报纸是每个学期12元钱,我也恐怕父亲不同意。
当我回家给父亲说的时候,父亲二话不说就给了我12元钱,让我交给老师,并嘱咐我,既然订了,就要好好读。
我们班里面就我一个人订阅了,有的同学的父母就说我父母傻,说是订那些报纸没用。
父亲听后,笑笑,也不再做任何解释。
我的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们一年到头都不曾为自己添置一件衣服,但是对于我们学习上,他们总是倾尽全力。
别人家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时,我家依然还是三间土砖房堂屋带两间配房,姊妹四个每天晚上就挤在两间配房里,两个人一张桌子,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十点半左右。
我们姊妹四个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以至于多年成家之后,我们才开始学着做饭。
正是有了父母的严格要求,也就有了我们日后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的大姐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学里做老师。
我的二姐是博士毕业,毕业后在国外待了几年,回来的时候,就把工作签到了沿海城市。
我的三姐,师范本科毕业后,就来到了我们县一中教书,后来找了一个县直单位上班的对象,两个人结婚成家。
我虽然比那三个姐姐学习上有些差,但是我最后却搭上了“末班车”也考上了中师,毕业后就分到了我们镇上的小学教书。
父母为了把我们姊妹四个供出来,不但背也驼了,头上的白发也显而易见。
上面的三个姐姐自从上大学时,就再也没有给父母要过生活费,全靠在外面做兼职或者奖学金生活。
特别是大姐和二姐,还时不时的给父母邮寄一些钱来。
母亲过意不去的说:“我和你爸本来该供你们读书的,现在却让你们还给我们钱,我和你爸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大姐笑着说:“我们姊妹几个现在能挣钱了,当然先为你们减轻家里负担了,你和我爸这些年太苦了。”
我和三姐则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再加上学校的补助,也够我们的开支。
就这样,我们姊妹四个在大学里每个人都自食其力,同时又充满热情的去生活,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