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同事老G,最近有些“奢侈”。

连续三天请假早退不说,还在开年复工的第一周,就预定了今天请一天年假。

我们问老G在忙啥。

老G说:排队抢元宵啊!

这个春节,“北京元宵”突然火了。

家住北京磁器口的北漂小k,因为不幸和“锦芳元宵”总店共用同一站地铁,在春节返工后遇到了严重的通勤困难。

不仅地铁口附近人山人海,根本出不去,好不容易上到地面之后,一帮满脸信念感的北京土著排队“拦路”,让他连斑马线都找不到。



满头问号的小k,跟着队伍在零下13度的北风中猛排了三个小时,终于以36元一斤的价格,买到了一袋随机口味的元宵礼盒。

看着白花花的塑料袋包装,小k在心里发问:

这扎实的糯米丸子,到底有啥好吃的?

为啥北京人能为它在寒风里排队3小时?



第一批返京的北漂

已经在排队「抢」元宵了

豆汁、焦圈、爆肚、卤煮、炒肝、麻豆腐......

如果把老北京最爱吃的食物依次排开,看着这些明亮又深邃、调味还极其矛盾的菜式,你很难从味觉上对“北京人到底爱吃什么”下一个准确判断。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断定:

大多数传统北京菜,都是外地人第一次见要打个哆嗦、没个三年五年吃不习惯的。



然而,这个严酷的“美食荒漠”中,存在一个异类。

它同时拥有天使般的外表,以及菩萨般的心肠:

它就是元宵。

作为北京美食中“唯一的女儿”,元宵可以说是集万千北京人宠爱于一身。

网友们看起来是“突然爆火”的元宵,其实已经被北京人悄悄排队几十年了。



北京人有多爱元宵?

从他们对元宵海纳百川的容忍度上,就能看出来。

连吃藕都要问有几个眼儿的北京人,在春节遇上105块钱只能买到60颗还是随机分配馅料的元宵档口:

不语,只是一味排队。

在这个冬天最冷的几个工作日提前请假,冒着能把北极熊吹感冒的寒风排到档口发现想吃的馅已经卖完的北京人:

不语,明天再来排队。



〓来源:小红书用户@鸦儿李记

事实上,为了减少排队时间,保证每种口味的元宵都能销售完毕,过去大多数老北京元宵店里是不允许挑选馅料的。

把各种常见的馅儿混在一起,然后用不锈钢的铲子论斤铲给顾客。

这种卖法,叫卖“什锦元宵”。



〓图源:小红书用户@星星在天津

众所周知,随机事件必然导致几家欢喜几家愁。

北京人最窝囊的一集,就是买了一斤什锦元宵,结果8两都是自己不爱吃的馅儿。

勃然小怒之下,决定明天再去排队买两斤抵消误差。

今年由于元宵单品的火爆,各大元宵店纷纷一反常态地推出了可以选馅儿的“定制服务”。

这也直接让众多吃了几十年“粗糠”的北京人,产生了过敏反应。



〓图源:小红书用户@咸鱼了个咸鱼

很多人觉得,烤鸭是北京美食里最火的排队单品。

可如果用心找,哪怕是饭点,也能在一些城南城北的犄角旮旯里找到一家不用排队就能入座的四季民福。

然而,元宵不一样。

不管稻香村、功德林、满恒记、白记、锦芳、鸦儿李记这种专门做元宵的饭馆,还是京客隆这样的多功能超市....

只要是有“手摇元宵”售卖的店。

春节过后,每天就是抢,去晚了就是没有。

2025年了,你仍然会连续十几天吃不到某种满街都在卖的东西。



赵登禹路的满恒记总店,有一个春节才开始动用的特殊档口,平时不开,或者随随便便卖点熟食点心。

可春节一开始,档口所有东西挪走,成筐的元宵用卡车突突突拉进来,就专门用来给买元宵的北京人排队。

准备做到这个地步,还是没能挡住消费者的热情。

今年距元宵节一周的时候,满恒记抹茶和榴莲的存货就已经卖完了,整个春节都没再补货。

更离谱的是,昨天满恒记总店就贴出告示宣布,今年所有馅料的元宵已经全部售罄了,想吃现摇元宵只能明年再来。

连元宵节都没坚持到的元宵店,也真是头一回见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belinda

磁器口锦芳总店也是重量级的元宵老字号。

元宵节前几天,别的食品全都不卖了。

整个规划成四个档口,一个只收现金结账,一个只收电子支付结账,一个元宵礼盒队,还有一个专门卖散装称重。

就这样,还造就了文章开头那片横跨整片街区的排队大军。

直到夜里,仍然是川流不息。



〓图源:小红书用户@爱乐的乐儿

对于元宵店的火爆程度,老北京人早有准备。

可对那些从网上种草而来的“新北京”来说,跟本地人闯元宵摊就是纯纯遭罪。

先是有一位受姥姥之托出门买元宵的小姑娘,在零下14度北风中和一群爷爷奶奶激情排队105分钟,直接冻成“皇城兵马俑”。

回想过往人生,只有在十一的环球影城里见过这么长的队。



〓图源:小红书用户@只喜欢玩的小淇淇

还有一位天真烂漫的小伙子,跟着“一时兴起”的老人出来凑热闹。

人往队里轻轻一站,三个半小时就从人生中凭空消失。

50米的距离,就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古装剧中的“咫尺天涯”。



〓图源:小红书用户@jump

在北京排元宵,70分钟是你的本分,40分钟算你的情分。

如果有幸排到30分钟以内。

那就是上辈子做了什么“罄竹难书”的好事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一期一会

看到这儿可能有朋友要说了:

我咋没听说北京元宵很火,应该是种小众食品吧?

事实上,作为春季的收官单品,元宵每天的交易单位都是用“万斤”计算的。

以北京锦芳食品为例,今年春节至今,锦芳元宵每天售出现摇元宵约8万斤。

折合成一个更直观的计量单位,就是40吨。

之前锦芳的元宵最高销售纪录是2022年的60万斤,也就是300吨。

而以今年目前的销量来看,超越这个数字已是板上钉钉。

北京稻香村今年也是早早公布了制作60万公斤元宵的制作计划,目前看来,有些店里还是供不应求。



由于元宵实在太难买,别无他法的北京人,也开始“饥不择食”地拿汤圆开刀。

春节后,北京地区思念汤圆,以及盒马的汤圆类产品销量在两周内增加了近40%。而大年初七当天,盒马的汤圆销量与去年同比,更是增长了87%,以上数据都表示......

不对,等一会儿。

不会真有朋友看到这里,才发现元宵和汤圆不是一种东西吧?



北漂几年,

才能懂元宵的好?

先来科普一个冷知识:

元宵和汤圆,是两种做法和口感截然不同的食物。

从结构上来说,汤圆是用汤圆皮裹着汤圆馅包出来的,大体逻辑就跟包子馄饨饺子差不多。

由于馅料含油量高,外皮也比较绵密。

水煮过后软糯可口,流动的馅料格外香浓,伴着各种糖水或醪糟混煮,更是能达到点睛效果。



而元宵,不是包出来的。

要做元宵,要先把一块带有黏性的固体馅料塑成长方形。

然后,把这块馅料扔进一个满是“糯米粉”的大筛子或者大滚筒里,像雪球一样不断滚动。等到馅料外面一层一层地紧紧粘上糯米粉之后,成为了一个大糯米团子,元宵也就滚成了。

因为外皮较厚,元宵咀嚼起来更加劲道,油和水的含量更少,也让馅料的甜味比汤圆浓重很多。

同时也给各种“奇葩”口味的产生创造了物理基础。



正如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之争一样,汤圆和元宵,也是编辑部的南北大战。

很多第一次尝过元宵的“非北京人”,都吃得大跌眼镜,觉得元宵这东西拥有远比不上汤圆的诸多缺点,完全“名不副实”。





汤圆派认为,元宵就是糯米馒头,三口咬不到馅。

元宵派认为汤圆毫无风骨,用舌头都能戳漏。

南方人说元宵馅硬还煮不熟,完全是水煮月饼。

北方人想了想五仁馅儿和红绿丝什锦馅儿的元宵,吃起来确实跟月饼一模一样。

直接百口莫辩。




败下阵来的北京人老G,在社交平台上气急败坏地搜索网友评论,试图找到南方人被元宵征服的案例。

这一搜不要紧,弱小的心脏差点停跳在工位上:

先有高人指元宵为甜汤,放牛奶和红枣当酒酿小圆子一样精心慢炖,出锅之后,元宵上脱落的糯米粉和牛奶混杂在一起疯狂起泡。

不仅碗里热闹得像是加了半袋洗衣粉,半生不熟的各种馅料也成了“惊吓盲盒”。



〓图源:小红书用户@我叫小珂

还有网友,试图用煮汤圆的时间把被糯米粉里三层外三层裹得结结实实的元宵煮熟。

吃到嘴里又夹生又齁,像是直接从筛元宵的筛子里偷出来的。



最重量级的还是一位最“听劝”的网友。

听说“油炸元宵”才是正宗做法后,当即把元宵下到热油里浸炸。

当事元宵的情绪也是非常激动,立刻表演了一个“漫天飞舞”。

差点把厨房的顶灯给炸下来。



这一系列笨拙又真诚的努力,让老G开始重新审视元宵这种食物:

北京人,到底为什么爱元宵?

实际上,北京人嘴刁,不仅体现在口味上,还体现在对食物“底蕴”的敏感度上。

在他们的眼里,“吃饭”跟“玩文玩”有诸多共同点,一道菜光好吃是不够的,还要“够传统”。

就好比再光鲜的现代工艺品,价值也比不上多年传下来的“老玩意儿”。



〓图源:小红书用户@Doer

古法手作的元宵,讲究“石碾磨面,四水成型”,从制馅到下锅一共有16道工序。

成品能做到“开锅即浮、皮松馅软”,才是达到了一颗优秀元宵的标准。

这种在国土范围内内极为小众,工序又极为繁杂讲究的食品,甚至还限时限量的食物,一切都狠狠和北京人的饮食理念一拍即合,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元宵大长队中的一分子。



为捍卫元宵荣耀,老G超级加倍了20块配送费,购买了满恒记三种口味的元宵分发派给编辑部,然后千叮咛万嘱咐:

用白水煮,水开了就加半碗凉水,水重复开三次之后就出锅。

可当老G煮出了三颗火候完美的元宵之后,却发现里面的馅料五颜六色,分别是“钙奶哈密瓜”“费列罗巧克力”和“草莓香橙”馅儿。

这让从小只吃过芝麻五仁红绿丝的老G大惊失色。



〓图源:小红书用户@柒原里美

不光馅料一个个单拎出来就能集齐旺仔QQ糖全口味,连摇元宵的过程,也被护国寺小吃做成了网友的“必玩项目”。



看着吃得兴高采烈的南方人们,老G内心冉冉升起四个字:礼崩乐坏。

但转念一想,一种传统节日食物已然成为“网红”。

这让元宵节到也有了一点独特的“仪式感”。



返京的北漂,

正把元宵节当成除夕过?

2025年春节,可以说是近年来,北京“人最多”的一个春节。

光朝阳区共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高达469.74万人次,比2024年的春节增长了近百分之10%。

然而,过年留守北京的老G,仍然没有听到一声炮响。

空无一人的高峰期地铁,永远找得到停车位的商圈周边默默告诉人们。

大家都回家去了,又把北京剩下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咸鱼了个咸鱼

春节是最长的假期。

但与其他假期相比,能“心安理得”在春节休息的人,几乎不存在。

对于北漂来说,春节是千里迢迢地赶回年夜饭桌,接受“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兄弟姐妹们的检阅,再陪笑应付“混不下去就回家吧”的各方建议。

有一瞬间感到,自己好像在两边都不算有归属感。



而对于北京人来说,过年的北京,又是全中国“最冷清”的地方。

大量北漂的离开,让整个城市的核心功能只能维持最低转速运行:

餐厅闭门、商场冷落,连游乐场的设施,都仅仅开放一半。

常有人调侃说,北京人就等着过年外地人走了之后,才能享受一把纯粹的北京生活。

可走在空无一人街头的北京人老G,越来越觉得:

从元宵节返工的那一周算起,北京这座城市才开始庆祝属于自己的新年。



〓图源:小红书用户@茄子加辣

如果春节是大“家”的节日。

那在所有人都回归工作岗位以及日常生活的元宵节,才更像是自己和朋友们的小“家”的春节。

先排队1小时的“自虐式消费”,晚上再去和朋友吃个“错峰年夜饭”。

吐槽催婚、吐槽不挣钱、吐槽过年期间相亲对象是初中班主任;

吐槽老板、吐槽同事、吐槽那个年前把活儿都丢给年后干的那个自己。



也许北京人靠元宵追认了错峰出席的年味;

也许北漂靠排元宵为自己在北京找到了一些“融入感”。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一口咬透白嫩滚烫的元宵时……

“我的确在北京生活”的实感,跟元宵的馅料一起,一下子涌出来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