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夜幕低垂,星光点点,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福光村,随着嘹亮的唢呐声和震撼的锣鼓声,近百米的延陵吴氏板龙灯开始游动,沿着蜿蜒的村道而行,从村头舞到村尾。


近百米的板龙灯随着引灯行走在蜿蜒的村道上。 陈磊摄

60多位舞者们巧妙地操控,前面引灯开路,后面板龙狂舞,龙啸天、龙翻身等动作行云流水,使板龙仿佛活了过来。


激昂的锣鼓声响彻云天,龙灯队伍即兴起舞。 陈磊摄

板龙又称“板凳龙”,是一种木质龙灯。早先由家家户户的板凳相连组成,一条板凳数盏灯,板凳相连成龙身。


吴氏板龙灯在夜晚烟花的渲染下显得多姿多彩。 陈磊摄

“快看!龙来了,龙来了……”伴着人们的呼喊声,一条遍体通亮的“巨龙”腾空而起,龙头时而高昂、时而低垂,龙身时而翻滚、时而盘旋,气势磅礴。从空中俯瞰,龙身造型多变,十分壮观。

家家户户欢喜迎灯,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祥和。

板龙舞起来,薪火相传“老带小”

在当地,板龙灯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呈现。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坚守的“守艺人”,一代传一代。


吴魁的徒弟(左)与队友为起舞的吴氏龙灯伴奏。 陈磊摄

“小时候我就跟着龙灯跑,先从简单的排灯开始,渐渐地就会了。”还在上初二的学生吴友嘉是龙灯舞者中年龄最小的,今年是他首次参与舞龙,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61岁的施德龙,舞龙灯已经有40多年了。他在年轻时,便跟着父辈学习。在他看来,舞龙灯的一招一式皆有传承。

“从小就喜欢,徒弟都带了30多个了。”施德龙说,作为年长者,自己当然要担负起“传承”的任务。

龙灯锣鼓队,不可或缺的“灵魂”

在龙灯队里,常常被忽视,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锣鼓队乐手。他们或许不是最显眼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

龙灯游行时,锣鼓手敲打着锣鼓,唢呐手吹着唢呐,声音嘹亮而深情,他们为舞动的龙灯添增了一份力量,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神秘世界。


吴魁既是乐手,更是舞龙队的“老把手”。 陈磊摄

“舞龙灯可少不了我们的锣鼓声。”今年39岁的唢呐手吴魁说,他们锣鼓队每次出行要7人,分别把控着镲、锣、鼓、唢呐等乐器,对他们而言,音乐的旋律不仅引领着龙灯的舞动节律,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传统习俗得以薪火相传。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吴魁介绍,他小时候偶然间被爷爷吹奏的唢呐声所吸引,而后便从爷爷那里学了起来,如今会玩五六种乐器,这几年也带了不少徒弟。


唢呐手吴魁(右)也会在忙碌的时候替补乐手。 潘伟摄

除了会吹奏乐器,吴魁还是舞龙灯队伍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我们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舞起龙灯,让板龙灯活起来。”说话间,吴魁“替补”舞起了龙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热爱传统文化,跑好“接力赛”,将这一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锣鼓声声响、龙灯狂欢舞。

观灯的市民兴致不减,舞灯的队员热情高涨。

在福光村,舞动百年的龙灯,不仅是代代相传的薪火,也是凝聚邻里乡亲的情感纽带。(陈磊 潘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