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献瑞,火龙迎春。2月11日,湖北省郧西县上津火龙灯会再次上演,伴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响和群众的欢呼声,一条高3米长30米的巨龙在烟花爆竹中穿行而来,蜿蜒起伏的火龙在锣鼓声中欢腾起舞,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吸引众多市民和旅客蜂拥“逐龙”。火龙所到之处,家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接送龙灯,以此表达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津火龙灯会民俗文化活动表演。徐军摄
“每年都非常期待舞火龙,在繁忙的生活中看火龙翩翩起舞,感受人间烟火气。”专程从陕西省商洛市赶来的游客李沐阳说,“上津古镇火龙灯会很热闹,不仅场面很壮观,而且还很有特色,我每年都会带着家人来观看。”
上津火龙灯会不仅好看,火龙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
“上津火龙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根据年份不同,平年龙身节数是12节,闰年13节,制作一条成品火龙一般需要几十个人忙活40天左右。”上津火龙灯会传承人刘正文介绍,制作好的火龙龙头高达3米多,龙身长达30多米,需要100余人参与表演,队伍绵延约半公里。“‘舞火龙’期间,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形成‘人在火中跳、龙在火中舞’的热闹场面。”
上津火龙灯会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视觉盛宴。徐军摄
刘正文长期搜集、整理、研究火龙文化,致力于上津火龙的传承。在他看来,舞火龙的一招一式皆有传承。
“小时候我看别人舞火龙,后来自己也通过不断练习成为一名表演者。”刘正文说,现在,他开始教年轻人舞火龙的姿势与技巧,“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定要把上津火龙延续下去。”
火龙灯会表演吸引鄂陕周边万名群众“逐龙”闹元宵。徐军摄
舞动千年的火龙,不仅是代代相传的薪火,也是凝聚邻里乡亲的情感纽带。早在舞火龙活动开始的半月前,工人们就聚集在工坊里准备制作今年表演使用的火龙和花灯。
上津火龙灯会总负责人张国兵说,即使有很多人已经搬离家乡,但仍会每年回来帮忙出资出力。老一辈人作为顾问、师傅继续发光发热、年轻人不断顶上来,只为将这一珍贵传统守护下去,发扬光大。
“上津火龙这项非遗,依然在蓬勃生长。”张国兵说,“年轻人对学习舞火龙抱有好奇和热情,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我对舞火龙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上津火龙“唤醒”千年古镇。王琴摄
上津火龙灯会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融龙、狮、灯、舞火于一体,每年都会吸引鄂豫陕周边万名群众“逐龙”闹元宵,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津镇历史文化厚重。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有着1800年的建城历史,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是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称号。(邹景根、徐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