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上庄火狮表演。
火树银花,一夜鱼龙舞。
1月23日晚,恰逢传统小年夜,已于前一日开幕的宣城市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活动在市区北门老街演出正酣,来自郎溪县建平镇已传承200多年的龙村湾龙灯闪亮登场,万众瞩目,锣鼓铿锵,在一片热闹声中送来新春祝福。
龙村湾龙灯只是今春民俗文化季活动民俗巡演中的一个节目。从当日起至蛇年元宵节,当地陆续举办11场民俗巡演、6场舞台演艺和3场送春联活动,让一道道民俗文化盛宴带来春意,温暖人们的心田。
从空中俯瞰长三角,宣城市正处于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沪宁杭合四大都市圈辐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与江苏、浙江同时接壤的省辖市,宣城当仁不让成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
宣城,“宣纸上的山水画卷”。作为中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宣笔,“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端肌歙理、文武兼济、凝腻净润”的宣砚,共同熔铸了这座城市的不凡气韵。这幅画卷里的“皖南川藏线”,有桂林山水之美,有云南石林之奇,集北疆喀纳斯之貌,兼318川藏线之险。
宣城,古韵悠悠,底蕴深厚,“江南诗山”敬亭山和踏歌古岸桃花潭承载了“诗词里的宣城”。位于宣城市中心城区的敬亭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诗仙李白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千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文人墨客、数以千计的诗文记画涉及此山,成就其文山诗海的崇高地位,“遂使声名齐五岳”。桃花潭在“中国宣纸之乡”泾县,因李白一首《赠汪伦》闻名遐迩。
新时代,新气象,民俗放光彩。
“宣城历史悠久,非遗众多。民俗项目众多,具有皖南地方特色。”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胡宇飞介绍,该市拥有宣纸传统制作技艺1个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跳五猖等8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小马灯等7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向上的节日氛围,该市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精心组织开展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活动。
据介绍,今年文化季活动主题是“民俗里的年味宣城”,由宣城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旅局、市文联、市城建集团及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承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和文联协办。活动地点在城区北门老街区域,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二十五,期间每日下午2:30—3:30送春联,晚上6:30—7:30开展民俗巡演。第二阶段从蛇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期间每日晚上6:30—7:30交替举行民俗巡演和舞台演艺,正月十五晚既有民俗巡演,又有舞台演艺。
“民俗项目众多,具有皖南地方特色。”胡宇飞介绍,今年的民俗文化季根据宣城民俗项目,特别遴选了与春节相关的民俗项目进行巡演。开幕式上,宣州区向阳河北舞狮、郎溪县姚村云舞、广德市横冲旱船、宁国市胡乐鱼灯、泾县蔡村滚龙、绩溪县火狮舞、旌德县跑五兽7个各县市区特色民俗齐聚一堂恭贺新春。随后,10场民俗巡演,双龙舞、皖南旱船、跑马灯、龙村湾龙灯、小马灯、舞狮、鱼灯、滚龙、板龙、跑竹马等17项与春节相关的宣城本地民俗依次在北门老街巡游展现,“从传统小年到元宵节为大家带来‘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象。”胡宇飞说。
宣城北门老街位于核心城区,曾经是宣城水运码头的集散地、最繁华的闹市,现在是历史文化老街、热闹的商业街区。这里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有原址保护的丰乐桥、三眼井,移址复建的桃源桥、别士桥等老建筑,也有宣城第一家网红夜市街区,是集餐饮、美食、文化、商业等于一体的富有老街特色的文化商业圈。
为了营造沉浸式的节日氛围,宣城市城建集团对北门老街街区整体进行了主题氛围包装布置,包括商家店铺门前的特色灯笼、各点位设置的节日花灯、节日氛围道旗等,并全部完成了北门老街街区亮化布设,营造春节不打烊、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同时,宣城市城建集团还联合街区商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优惠活动,其中中餐店、火锅店、各类住宿酒店等特别推出节日优惠政策,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体验,让其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老北门的温度。
据介绍,今年宣城市民俗文化季活动期间,累计有1400余人次文艺志愿者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全力以赴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确保让市民满意、让游客满意、让回家过年的游子满意、让老街居民和商家满意。
“此次舞台演艺安排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丰富精彩的文艺节目。”宣城市文联副主席许俊介绍,“我们根据前两届群众对戏曲节目的热烈反响,增加了戏曲节目的数量,内容上既有传统的戏曲曲目,也增加了具有宣城本土特色的皖南花鼓戏、原创小戏等。”今年还设置了曲艺专场,由新成立的市曲艺家协会的优秀演员担纲演出。 (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