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正月都是年”,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文化底蕴深厚,春节期间有“大扮玩”的传统,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达到高潮。“大扮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村以西道巷、金家巷等十大巷道为演出单位,每巷道自发组织、自编自演“‘芯子’、旱船、高跷、秧歌、武术、舞龙、舞狮、打鼓”等节目,到中午统一上街表演,以此庆祝节日、祈求福运。


大扮玩表演现场。

2月11日,元宵节前夕,三德范村迎来一年中最高规格的“大扮玩”。天微微亮,西道巷一村民家里就热闹起来,演员、演员家属、化妆师、道具师、鼓手、总指挥等几十口人陆续报到,每个人都神采奕奕。



装扮现场。

记者进门时,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挤满了人,像极了电视里的化妆后台。五六个演员同时化妆,他们年纪不大,6到23岁不等,都是本村人,家属陪在身边,不时提醒化妆师,“这儿可以再来一笔”。化妆师多是村里的老人,技术并不专业,但也熟能生巧。

“‘大扮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都演了60年了。”说这话时,王青书正在给演员画眼妆,80岁的他帮忙张罗村里这项表演已有27个年头,“村民参与度很高,演员不分男女老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蹒跚学步的孩童,基本是人人参与的程度。”


王青书正在给小演员化眼妆。

“三德范芯子”是该村“大扮玩”中规格最高、最有影响力的节目,自20世纪70年代,“三德范芯子”代表队参加省、市演出,均获得表演特等奖,2008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其艺术形式因酷似蜡台上的灯芯而得名,因需多名男壮丁轮流肩抬,所以又叫“抬杆”。抬杆者需慢步轻摇,配合锣鼓节奏,抖动抬杆上下颤动,气势宏大;杆上多为体重不超50斤的小演员,身着古装,双手持彩绸随摆动同舞,动作柔美,彩衣飘飘,远远望去,似从天而降的仙子。


“三德范芯子”表演。

6岁的王潇萱是当天三德范西道巷“芯子”表演者之一,今年第一次扮皇后。“前两年是我大女儿演,因为大女儿身高体重现在超出要求了,今年二女儿又参与进来。”王潇萱妈妈直言,芯子的造型高度在3至5米,小演员选择上除了身高体重,还有一点是胆量,站上去得不怕不哭,最好还能面带微笑、跟观众有互动,“在这一点上,我两个女儿都表现得很好。我经常鼓励她们参与到‘芯子’表演中来,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王潇萱妈妈说,他们全家都是大扮玩文化爱好者,“孩子姑姑出嫁多年,每年只要有表演,就一定会赶回来。”


王潇萱完成扮相。


王潇萱(左)和姐姐。


踩高跷者为王潇萱的姑姑,扮演了阿庆嫂一角。

“头一年年纪太小,第二年体重超出了。”23岁王新鑫当天踩高跷扮演龙凤呈祥中的一个角色,在她看来,成为“芯子”演员有时也需要点“运气”。于是便学起了高跷。在外人看来实属杂技的高跷,她踩上去走走便会了。或许对三德范人来说,只要热爱,没有难字一说。


王新鑫(左)在路演中。

“今年初七初八就开始准备起来了,制定节目单、联系演员、准备道具、收拾戏服、联系化妆师、彩排等环节,需要全村一起调动起来。”村民王士良说,这是村里自发的义务表演,道具多是自发购买,也有志愿者捐赠的,每年重复利用。虽然三德范的演出很火,但基本不怎么接路演,大家比较忙,却都不约而同地为了特定节日在自己的家乡聚起来,让这个文化更好地传承。


王士良在准备道具。

四季变迁,时节总能带来新的期盼,而爱热闹的人便会想尽办法温暖人心。“还有一年我就毕业了,如果将来在外地工作,每年这个时候我还是会回来踩踩高跷。”王新鑫说,最热闹的年味,便是家乡的年味。


表演现场。

据了解,每年春节期间,三德范全村能出动20余架芯子,连同舞龙舞狮、排高跷,武术杂耍等应有尽有,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单日游客高达5万人,越来越多人熟知三德范村,熟知“大扮玩”“芯子”表演。今年元宵节当天,三德范村还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村晚”表演全国直播。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通讯员 孟凡庚 徐靖 韩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