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


乙巳蛇年的春节是首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中国春节”。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不仅标志着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空前地位,更让绵延千年的春节习俗以活态传承的方式焕发新生。从西安城墙的璀璨灯影,到巴黎街头的舞狮欢腾;从古老习俗的温情坚守,到科技赋能的创新表达,春节文化正以磅礴之势,连接过去与未来,架起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

非遗添彩:神州大地年味浓

春节的底色,是中华文明对团圆与和谐的永恒追求。自腊月二十三小年起,神州大地便浸润在红火与喜悦中。在古城西安,长达数公里的城墙灯会以“唐诗”“生肖”“年节”为主题,用现代光影技术复刻盛唐景象。游客穿行其间,恍若步入“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诗意画卷。而在北国雪乡黑龙江,皑皑白雪与火红灯笼交相辉映,秧歌、花车巡游与冰雪雕艺术交织,将寒冬化作暖意融融的童话世界。

非遗元素成为今年春节的“点睛之笔”。四川阆中古城延续千年传统,在42天的民俗盛宴中,“春节老人”赐福、坐花轿、亮花鞋等古老习俗重焕生机;北京地坛庙会的非遗市集上,太平鼓、抖空竹的技艺展示引来阵阵喝彩;河南开封的糖画、烙画体验区,游客亲手触摸传统手工艺的温度,感受“匠心如初”的文化坚守。

中国春节入选非遗,为春节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刚认为,春节申遗成功引发的广泛关注,其热度远超以往任何一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在各级政府、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支持下,春节期间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保护活动,有效提升了其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社会可见度。春节作为中华文化认同中极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从自然状态的代代相传向自觉体认并主动传承的转换,是非遗保护带来的人类文化发展策略的视域转变和意识提升。

守正创新:传统节日的现代表达

当AI技术与伏羲、女娲神话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的河南卫视春晚上,舞蹈《蛇来运转》以全息投影重现创世传说,让古老神话跃然于现代舞台。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的“破圈”尝试。

春节的“变与不变”,始终牵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电子鞭炮取代传统爆竹,既保留了“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又呼应了环保理念;视频拜年、云赶集、年俗直播等线上活动,让远隔重洋的游子“天涯若比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认为,春节习俗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现,春节习俗一脉相承,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时,电子鞭炮、网上拜年等新形式的出现,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主张春节文化的“双赢式转化发展”。她认为,一方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和核心精神得到传承,另一方面要促进传统不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全球共鸣:中国年点亮世界

红灯笼悬挂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舞龙队伍穿梭于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唐人街的庙会人声鼎沸……2025年春节,全球196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披上“中国红”,共同演绎“天涯共此时”的盛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首届“欢乐春节”庙会上,当地民众体验书法、茶艺,将“福”字带回家;在日本东京塔下,中日合璧的灯笼展吸引数万游客驻足;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场以“蛇舞东方”为主题的文化节,让非洲大地涌动中国年味。

海外华人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在意大利罗马,华侨社团组织非遗工坊,教外国友人剪窗花、包饺子;英国伦敦的春节游行中,第二代华人少年用流利的中英文讲述生肖故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它用团圆、和谐、祈福的人类共同情感,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春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文化观与审美观,其跨地域、跨民族的共享性,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载体。如今,全球约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海外超4亿人参与庆祝,春节已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

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起点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次文明价值的全球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春节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节律的敬畏、对家庭价值的珍视,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让春节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在社交平台上,外国网友分享包饺子、写春联的体验;海外侨胞将舞狮、庙会融入当地,促成文化共融。在小红书上,“全球过春节”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外国博主分享穿汉服、写春联的体验;在TikTok上,舞狮教学视频掀起模仿热潮。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认为,新媒体让春节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零距离”共享。春节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春节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有效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并参与这一传统节日。春节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向东亚各国传播,随着海外华人的不断增加,春节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海外华人不仅在居住地庆祝春节,还将春节文化融入当地社会,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吸引了更多国际友人的参与。春节申遗成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春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参与春节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未来之路:让非遗“活”在当下

春节申遗成功是这一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如何让春节文化在当代社会持续焕发生机?学者们提出,深挖文化内涵,避免符号化解读。同时,推动国际对话,探索“在地化”融合。例如,东南亚国家将舞龙与本土舞蹈结合,欧洲城市用春节市集推广中国文化产品,均是创新范例。

春节的未来,在于年轻一代的认同。“00后”非遗传承人李雨桐在直播中演示年画制作,吸引百万网友围观;高校开设“春节文化”选修课,从民俗学、人类学视角解读节日意义。这些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相遇,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林继富认为,春节申遗成功为民俗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他提出,春节民俗学研究应深入阐释春节文化内涵,既要关注其共同性,即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也要重视各民族、跨地域的春节习俗多样性及其背后的历史与生活实践意义,避免表面化、标签化,充分展现春节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文化观、生活观和审美观。同时,将春节置于人类文明进程中研究其保护传承,探讨春节传承中的人类文明互鉴关系、普遍性价值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

从上古岁末祭祀到全球非遗盛宴,春节跨越五千多年时空,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今天,它不仅是华夏子孙的文化基因,更成为世界文明的精神财富。当哈瓦那的孩童手捧中国结欢笑、当东京塔的灯光为春节点亮、当纽约街头响起“恭喜发财”的祝福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全球共鸣,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春节的故事,永远在传承中焕新,在交流中升华——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