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67亿、79亿......《哪吒2》,破90亿!
(截自猫眼专业版)
哪吒的导演饺子,每破一亿就画一张图庆祝。结果新年开工,欠了一屁股贺图。网友调侃说,饺子的手都画冒烟了,也赶不上票房增速。
(图片来自网络)
春节以来,我的朋友圈被《哪吒2》刷屏了,几乎每天都在创纪录。这也是我春节唯一一部去电影院看了的电影,的确很激动人心。不知道你去看了吗?你去看了几遍了?
就像网友评论那样,《哪吒2》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妥妥称得上国产动画电影之光。
不过,有关艺术性鉴赏,或者电影影评,这几天,我想你已经看了太多太多相关的文章。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今天,就不再拉着你赘述了。
但是关于哪吒,有一件事我实在忍不住,特别想分享给你:哪吒的爆火,从商业角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背后到底有谁在分账?各方能分多少?还有很多人关心的,饺子导演到底能赚多少?
更进一步,为什么近十年突然开始密集出现厉害的动画电影?背后到底谁在推动?有什么商业逻辑?
这几天,后台也总是收到读者热烈催促我们写一篇文章。
没问题。
我连夜联系上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问了许多“外行人”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哪吒背后的故事,远比我想的,还要丰富太多。
收获实在太满了,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所以今天,我迫不及待写下这一篇文章。请允许我,把我所了解到的事,全都和你分享。
从哪里开始呢?
就先聊聊你可能比较关心的,哪吒导演到底能赚多少钱吧。
如果到100亿票房,导演饺子能分到多少钱?
各大票务平台预测,《哪吒2》极有可能突破100亿,甚至160亿。
90亿都过了,100亿还远吗?
那,假设到了100亿,饺子导演又能分到多少?虽然没有十分确切的数字,但是背后的分账规则,可以说来给你听听。
要知道饺子导演能分多少,得知道他所在的公司,到底能分多少。我们可以把他的制作公司和出品方,先笼统都归为一个词,片方。
那么,如果突破100亿,哪吒出品方又到底能挣多少呢?有人说是80亿,有人说是50亿,还有人说是8亿。到底是多少亿?
想知道答案,得先了解一个电影业的专有名词,叫:分账票房。
一部电影上映,我们买电影票的钱加总,就叫做“总票房”。也就是这几天看到的,哪吒破多少亿的贺图海报上的数字。
等到突破100亿,还不能急,这钱还不能分。其中,有两项一定要先扣除。一个,是5%得先上缴国库,也就是专资办。另一个,是3.3%给税务部门,交特别营业税。
剩下的91.7%,才是可以分账的票房。
分账分账,顾名思义,就得把这个池子里的钱,好好分一分。那么,分多少?分给谁?
来排队分账的,主要是电影院和片方,小部分会分给其他七七八八的公司。一般来说,要是分账票房超过了6亿,还得给中影数字交1%到3%的发行代理费。
100亿的哪吒,自然满足了超过6亿的扣除条件。那么还要扣完这一部分,才能拿去分。
可是,分账比例又是多少呢?
要知道这些数字,可以去票务平台。淘票票对应的是灯塔专业版,猫眼则对应猫眼专业版。
就拿《哪吒2》来说,根据猫眼专业版,影院拿走52.27%,片方拿走39.31%。这个比例是固定的,一般,是上映前签合同来协定。
(猫眼专业版,截止日期2025年2月11日)
所以,如果是100亿左右的票房,片方能赚35.68亿左右。
可是,片方又是谁?一般来说,包含了出品方、制作方、发行方、联合出品方等。
比如《哪吒2》的出品方兼制作方就是饺子导演的可可豆公司,出品方还有光线传媒、彩条屋、成都自在境界文化有限公司等。
这里给光线传媒划个大重点,后面要考。
所以,这35.68亿,是这么多人还要继续分的。
那,饺子导演能分多少?
有一种算法,是这样的。你且听听看。
导演一般能从片方的净利润中获得5%至10%的分成。宣发制作成本,网传4到5亿。数字不一定完全真实,我们只是拿来做一个简单估算。
那么,按照上面的规则一步步算下来,100亿总票房的话,最后片方大概是30亿左右的净利润。
假设饺子导演分10%。这样预估的话,饺子导演能拿3亿。
3亿,很多了。但和100亿相比,还是太少。
不过别担心,这还不是他挣的所有钱。从片方之后的分成规则,也不一定是按照这个算法。
更别提,分来的30亿票房,也远不是片方挣的所有钱。
那么,他们还挣什么钱呢?
128元的哪吒手办,要排5个月
你抢到哪吒的小手办了吗?就是那个,哪吒和泡泡玛特联名的官方正版盲盒玩偶,69元一个。
哪吒和敖丙,谁能忍心不凑个对抱回家呢?你想凑一对,可以,那就是得买至少2个,128元。
不便宜,可以吃顿火锅了。可即便如此,它还是被抢破了头。你要是之前没买到,那么,得等近半年去了。
(泡泡玛特官网)
这个小小的盲盒,上线没多久就售罄,8天销售额就破了千万。
不想等?二手平台从69元炒到600元,现在降下来,也要257元一个。
(得物APP)
这,还只是哪吒商业价值的冰山一角。
又比如,集卡社和哪吒联名的电影收藏卡和周边,轻轻松松就卖了一个小目标。
(图片来自集卡社)
根据Tech星球的报道,导演饺子亲笔签名的卡游卡牌,全球限量10张,一张已经炒到了10万元。10万,一辆入门小轿车的价格。
又比如,哪吒和蒙牛的广告合作。
你刷到了吗?刷到过的话,一定印象深刻。
广告里,主要人物在后台等候登场。哪吒一边不屑地说自己不紧张,一边却拿着牛奶抖得满脸都是。
网友评论,这样的广告,多来点撒,多来点撒。电影不够看,广告来凑也行。
电影上映前就跟哪吒深度绑定的蒙牛,现在肯定乐开花了。
不过,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不仅是哪吒,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不仅是靠电影票房的收入了。
靠的,还有后续的周边产品、版权授权、广告合作、文旅发展,甚至,专门弄一个主题乐园。
哎?听上去有点耳熟。我说出来,你马上就明白了。
比如,迪士尼。比如,环球影城。工作日都是排不完的长队,简直就是印钞机。
就拿去年迪士尼来说,电影票房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1/3。去年一整年,迪士尼营收突破了900亿美元,相当于6500多亿元人民币了。
等一下等一下,我零要数不过来了。
新一代中国电影,在向美国电影看齐
这种商业模式,很“好莱坞”。怎么说?
我们过往对电影的理解,更像是一种艺术创作。许许多多电影从业者,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为的就是呈现出精妙绝伦的镜头,讲好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种模式,比较像欧洲电影的模式。
政府会给影院和片方很多补贴,可能是直接给钱、可能是税收优惠,又或者设立专项基金。
大家只需埋着头做电影,然后等电影上映,赚赚电影票房的钱,顶多再卖一卖版权什么的。
这当然非常非常好。所以我们能看到一批很纯粹的人,创造出了非常经典的电影。比如 《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等等。
(图片可上下滑动)
走这条路的中国电影,比如,海清演的《隐入尘烟》。效果也非常好,入围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但基本上,它电影票房卖完了也就完了。再往海外发行一下,卖一下新媒体版权。之后,就没有更多收益了。
但美国电影的模式,很不一样。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补贴。
美国几乎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是的,政府给你的版权保驾护航。但是钱嘛,你自己去挣。
没人兜底,怎么办?只能想办法,开辟多元的收入。
好莱坞赚这么多钱,靠的是电影吗?是,但不全是。
提到好莱坞电影,你可能会想到好看、大片,甚至愿意去影院多刷,所以印象中,美国是全球最厉害的内容生产基地。但实际上,他们更强的,是宣发能力。
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迪士尼、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索尼影业、环球影业和华纳兄弟,靠的绝不仅仅是电影本身。
那么,靠的是什么呢?
电影,只是个引子。后面,还有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这些电影公司,无一不是从开始,就在做全产业链布局。
就拿主题公园来说。
表面看到的,是因为观众们喜欢加勒比海盗、侏罗纪公园的电影,所以才有的海盗园区、恐龙园区。
但在电影拍摄之初,从艺人经纪、内容制作到发行放映,每个环节都会不断串联到后期的商业承接。
甚至,说他们是为了开主题乐园才去拍的电影,都不为过。
所以你会看到,许多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里面的人物众多,情节众多,就是为了后续开发周边、衍生品甚至主题乐园来早早做了铺垫。
(图片来自网络,《复仇者联盟》)
最典型的,就是漫威宇宙、星球大战等等。这些电影,从最开始就打算做成系列,一做就是十几二十年,一年又一年地把钱从观众口袋里,通过各种渠道,收进自己的口袋。
关键,观众掏钱的时候,还是乐滋滋的。
笼统来总结就是:欧洲,艺术性大于商业性。美国,商业性大于艺术性。
而中国的新一代导演,选择了向美国看齐。
新的一代导演的思维,在一起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商业化了。或者,至少会重视而不是抵触商业化这件事。即便自己不擅长,没关系,那就去交给擅长的人,一起合作。
比如说,唐人街探案系列。
唐探很聪明,每次拍,都换个地方。比如这次的1900,背景是华人在美国淘金的年代,拍的唐人街。
这会带来什么呢?喜欢唐探的人,会去“圣地巡游”。
首先,唐探有系列优势。什么优势?演员固定。磨合好了,方便继续合作。
其次,每一部换地方,就可以打破审美疲劳,总是有新的打卡地出现。
文旅,就可以依托唐探的IP。
比如他们在山东搭建的德州乐陵影视城,每上映的时候,会进好几万游客。这就是和文旅项目上做了个联合。
(图片来自界面新闻)
景区门票和周边,就轰轰烈烈卖起来了。
这是常规的真人电影。
又比如说,科幻电影。
很有名的像是《星球大战》系列。那一追,可就是几十年的陈年老粉,IP价值非常大。而且,其他同类题材几乎无法撼动。
(图片来自网络,《星球大战》)
我们的《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周边产品也连带着卖得非常好。
所以,我们不妨大胆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哪吒3》上映时,已经有了一座哪吒主题乐园呢?
更别提,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哪吒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业内人士说道,唐探系列、流浪地球系列,他们的周边的确做得成功,但跟哪吒,是完全没法比的。
为什么?
动画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
动画电影,和其他电影很不一样。
动画这一种形态,在商业化上有巨大空间。它实在是太“讨巧”了。所有收益,都能集中在版权公司。
为什么说它“讨巧”?
我咨询了一下业内专家,得到了三个原因。觉得很有意思。
首先,动画人物不会塌房,更不会突然去世。
真人电影,最担心的就是明星塌房。本来电影拍摄周期就很长,动辄一两年、三五年,甚至十年。
这要是还没上映,啪,明星丑闻霸榜热搜,怎么办?去哪里哭啊。
好不容易,每一个参演明星都很好,上一部上映后观众反响也特别好。
可是,是人就吃五谷杂粮,世事难料。等拍下一部的时候,突然,演员去世了。比如2020年漫威电影里的黑豹扮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去世,你下一部怎么办?
(黑豹剧照)
还能怎么办?只能换一个人了。可观众又嗷嗷叫着说很出戏。这要是最最核心的大主角,就更麻烦了。很可能后面的系列,就不能看了。
哎,所以你会看到,编剧只能含泪终结电影世界里的角色生命,或者让角色突然看破红尘,远走他乡。
但是动画电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电影拍完后,如果后续还想继续开展合作,拍拍广告。
真人的话,你还得挨个把人找齐,统筹他们的排期,还得看他们是不是每人都乐意接。突破一系列阻碍之后,才能继续。
动画呢?画就完事。哪吒上台前,紧张得手抖都要喝的牛奶,你想尝一尝吗?
其次,动画电影的生产更可控。
什么意思?
动画电影的生产,是一个严格的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流水线操作。到点做什么,相对真人电影更好把控。
比如说,你永远都不用担心一开拍外面就狂风暴雨,也不用担心需要下雨的场景却天天太阳。毕竟,这一耽误就是好几天的预算,明星片酬、剧组成本、租金压力等等,还是挺肉疼的。
动画呢?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用看天气脸色,画就完事。上一秒呼风唤雨,下一秒艳阳高照。不够?还能给你画个千里江山图。
(《哪吒2》海报)
另外,成功的动画电影系列,做衍生品的想象空间,可太大了。
前面说的手办、收藏卡、绘本、文具等等周边,还是衍生品里很小的一部分。文旅园区、主题公园,动画天然更适合做这些事。
更别提,整个中国文化在崛起,动画顺着就能出游戏。
哪吒,就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封神宇宙里面的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光是围绕着哪吒本身,就已经出来了哪吒父母、陈塘关百姓、申公豹家族、敖丙家族、海底妖兽、阐教天庭等一系列人物。
这要是展开封神榜,那就是完全不输于漫威宇宙的体量。而依托于民族自豪和悠久的文化,衍生出游戏,简直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游戏的想象空间,那就很大了。去年爆火的3A大作《黑神话·悟空》,卖了90亿,就是佐证。
不仅如此,同样是做衍生品和主题公园,动画的灵活度和广度,也更大。
这么说可能还有点抽象。我给你举个例子,熊出没系列。
很多人会说,熊出没有什么好看的?他们的核心受众本就不是你,而是幼龄小孩。
这就决定了,他们几乎不存在对手。
别小看幼龄人群。他们背后往往是两三张电影票。毕竟,小孩子会喊爸妈亲友陪同观影。
这还不是熊出没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他们的“母公司”华强方特的主题公园。
(图片来自网络)
华强方特靠着熊出没的IP,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了主题公园和数字动漫业务的双重增长。
每一年,熊出没都会出一部新的。就这样出了十几年了。
每一次电影上映,就在提醒小孩去看,提醒小孩家长带孩子去乐园玩,提醒他们买熊出没联名的文具。
小孩会长大,但是,永远都有8岁的小孩。
那么,就永远会有想让自己的8岁小孩开心的父母,牵着他们的手,走进有熊大熊二的方特乐园。
总结一下动画电影的三点独特优势,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1、不受人限制。
2、生产可控性强。
3、衍生品空间大。
好家伙。动画电影太完美了。
这么完美,为什么这么多年,也就这么几部出来了呢?
因为,太难了。电影行业太难了。动画电影太难了。一进来,拼的不是你死我活,一半一半的概率。
而是,九死一生,一比九的概率。
电影业,本质是在“赌博”
猜猜看,2024年一整年的电影票房是多少?425亿。
(图片来自专资办)
哇,400多个小目标。其实不然。
这400多亿,电影人看了,得齐刷刷感到眼前一黑。为什么?
或许,陈思诚导演的这句话,能部分回答这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中国电影年产票房比480亿少,那么7成的影院可能都要关门了。
而上一次比480亿少,还是十年前。
有人觉得,这只是电影行业短暂的失灵,春节档一来,这不又好起来了吗?
真的会好起来吗?
要知道,这个整出了425亿的一年,春节档也创造了纪录。2024年春节档总票房和观影人数双双创新高。开门红也禁不住全年的惨淡。
所以,如果你回看2024年的电影业,497部新上映的电影里,真正开心的可能不超过20部。
我在前两天的进化岛日课里,就和大家分享了一些例子。比如,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因角色设计问题被批评“自我丑化”,最终票房惨败;而口碑佳作《封神》,续作却未能延续成功。
这说明什么呢?电影的成功,不仅需要优秀的内容,有时还依赖于市场运气。
一般来说,电影是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只有最最头部的,才活得下来。
就像这次春节档,也是一样。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春节期间总票房大约是130亿,其中哪吒一个就占了80亿。唐探20多亿,但有新闻爆料说,他们甚至没有说回本。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投资电影,简直就像是在赌博。
电影行业,看上去十分光鲜。但是数据却在讲另一个故事:中国的电影近90%都无法盈利。
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动辄数亿,周期长达数年,一旦失败,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观众口味变化太快,宣发效果不太受控制。更别说,在国内拍敏感题材,处处受限,创作难度又加大了。
就拿今年春节档来说。哪吒一出来,其他几个部电影,就只能哀叹。十分残酷,他们唯一做错的就是选错了档,哪吒一出来迅速吸掉了所有人的流量。
但是风险巨大的另一面,是巨大的收益,赚到超出想象的钱。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不做九死一生的“九”,跻身走入“一”的行列呢?
如何打造哪吒的成功?
毫无疑问,哪吒系列就是那个九死一生的“一”。而且,还是“一”里面的超级尖子生。
哪吒的成功,绝对离不开一家公司的布局。这家公司,叫光线传媒。
光线旗下有个专门做动画的品牌,彩条屋。也正是他们,投资了饺子导演的可可豆动画,共同开发哪吒IP。饺子导演的另一个持股公司,就是自在境界。
准确来说,光线传媒下注的对象,不是哪吒,而是饺子导演。而且,是通过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深度绑定导演。
现在我们重新来看参与公司的列表,你就会发现,哇,这么一溜,原来全是光线的影子。
哪吒上映后,节后回来第一个交易日,光线传媒股票直接涨停。
有网友说,光线传媒真有眼光,这次投对了哪吒。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实际上,哪吒完全不存在对外融资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想投哪吒,投都投不进去。
光线做的事情里,有两件特别有前瞻眼光。一件,是成为猫眼最大的股东。另一件,就是从十年前开始,投资动画导演。
光线是在好几年前,压对了饺子导演这个人。
其实,光线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水面上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最近十年,好像突然涌出了好多很棒的国产动画电影。网友高呼,国产动漫崛起。
我随便说几个。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9年的《哪吒1》,2023年的《深海》等等。你看过哪几部?
(图片可上下滑动)
《大圣归来》和《深海》的导演田晓鹏,《大鱼海棠》的梁旋、张春联,《哪吒1》的饺子......每部电影,要么是彩条屋联合出品,要么是光线出品。
他们的导演肩上,都有一只光线的手。
基本上,从资金到宣传和发行,导演不用去多想,都会有光线包办。导演只需要带好团队,把内容做好。
可以说,国漫崛起里很大一部分原因,真的要感谢光线传媒投资导演的毒辣眼光。
那么问题来了。这眼光,怎么做到的?
超前眼光的“导演投资法”
光线对动画导演的投资,不是说“我给你投个项目”就完事。
这其实很好理解。成熟的导演和成熟的项目,你根本投不进去。
甚至,他们本就不需要你投。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比如张艺谋导演,你会找他说我投资你吗?他不需要你投资。
那么,光线是投资什么呢?就像前面说的,他们投资的,是导演这个人。
啊?人怎么投资?你给他钱吗?对,不仅给钱,更重要的,是直接给他一个家。啊不是,是直接给导演成立公司。
这样一来,他们和导演就是股东关系了。这有什么好处?这样一来,双方就变成了不出问题,就走一辈子的关系。
所以,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你如果问饺子导演能赚多少钱?其实远不止作为导演这个职位的分账。
根据企查查,跟哪吒有关的两家公司,可可豆和自在境界,饺子(杨宇)导演分别持股56%和51%。
你可以先粗略理解为,两家出品方赚的钱,饺子能分56%和51%。所以,哪吒要是破100亿,片方分39.31亿,饺子的俩公司有一定投资占比。再加上后面的衍生品收入,那么,饺子的收入不仅是3亿的导演分红,加起来毛估或许是10来亿。
有网友吐槽,一点都不眼红,饺子导演估计会把这些钱,又投进哪吒3。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合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深度绑定。
只是初期,可能不会投那么高。随着导演的成长,再动态调整。
所以你会看到《哪吒1》的时候,许多动画动作其实是受限于资金,没能完全把创意用特效落地。但是《哪吒1》拿到了非常漂亮的成绩,超过50亿的票房。于是之后,《哪吒2》就能完成“心愿”,直接拉上130多家公司,一起去帮他完成。
有一家公司只负责几分钟的镜头,可能就要团队一起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更有的特效,只有十几秒,但是另一家公司花了一年多才完成。可谓工程庞大。
工程庞大不害怕,怕的,还是导演不给力。
给需求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笃定,不专业,不灵活。那么就算有再多的资金,有再多动画公司帮忙,最后的作品就会散乱糟糕。
这里面固然有赌的成分。业内人士评价饺子导演是“天纵奇才”。什么是天纵奇才?可遇不可求啊,万里挑一啊。
所以,投资导演这件事,就是一场风投活动。
既然是风投,也总会有一些办法,稍微对冲一下风险。光线怎么做呢?
可能还有其他的办法共同辅助,但是核心就是两点:人多。短片。
什么意思?
人多,好理解。就是初期不仅仅只去找一位导演,而是投资许许多多的动画导演。基数够大,只要能跑出一两个,就够了。
短片,则是在选择导演的时候,通过他们初期的作品,来判断导演潜力。
饺子导演当年,就是凭借16分钟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把自己的潜力和才华,推向了光线。
经验深厚的电影从业者告诉我,其实基本上看个预告片,就能把票房猜个八九不离十。当时看预告,他们就说哪吒能充第一。但是没人想到最后成绩能这么高。
饺子导演的例子,也反映了电影行业的另一面:
人才,太太太缺了。
电影行业,太太太缺人了
饺子导演,不是科班出身。
他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学的药学专业。完全是因为热爱,“啃老”三年,硬是把动画这条路死磕了出来。
他的故事太传奇。太难复制。
电影业,优秀的人进来少,培养难。
许多网友发现,怎么许多在电影业里崭露头角的人,怎么都是“外行人”?
因为,赚钱太难了。
这么说,可能还不够直观。这样,上海的新天地,你听说过吗?根据克而瑞的统计,那里的一个楼盘,中海·顺昌玖里,去年销售额就有370亿。
去年电影业整体票房400多亿,他一个楼盘,销售额就到了370亿。什么概念?
一个楼盘,就快顶得上整个电影业一整年的努力了。
这样的小规模行业,难以吸引顶尖人才。
所以就有业内人士感慨道,可惜特别聪明的那波人,大多都没来电影业。没来,也真是有他们的理由。
毕竟在这风投一样“赢家通吃,其他人虾米都吃不到”的电影业,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他们宁愿去金融,去地产。去学法律,去学医药。你看,清华北大怎么不开一个电影专业呢?
更痛的是,不仅培养人难,关键好不容易把人才培养起来了,留不住。
缺人,就很难做出好内容。
这里,尤其要点名那个“挨千刀”的、富得流油的游戏行业。
电影的最大对手,是游戏
游戏行业老挖人。挖人就算了,总是一挖就走。
好不容易培养了10年的一个录音师,一个游戏公司跑来,说我给你开价三倍,不再风吹日晒,做的活还没以前那么多,你来不来?傻子才不来。
比如成都一位初级特效师,工资大概在6000元到1万左右。工作经常日夜颠倒,是真的觉得互联网大厂的996是福报,至少比自己的007要好。游戏公司一来,说给2、3万的,实在很难拒绝。
电影行业和游戏行业所需要的许多人才,是相通的。
比如特效、剧本、原画师、配音师、剪辑师、美术设计师等等等等。
培养人多难啊。电影栽树,我游戏乘凉就好了。
游戏行业规模远超电影行业,财力雄厚,能够以高薪挖走调音师、CG动画师等核心人才。
更可怕的是,不仅抢人,游戏还抢占了观众大量时间和注意力。人一天就24小时,下班后的4小时,拿来打游戏,就没时间去影院看电影了。
游戏,成为了电影行业最强劲的对手。
就连访谈的最后,我问联系到的电影业专家。她说,如果亲朋好友找她推荐方向,都不想让孩子来自己的这行。
电影业,太难了。
未来,比的是谁能把电影做成广告
呼,终于写到最后一部分了。也特别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到了这里。感谢。
其实那天,一边和专家老师聊,我也一边在想。
以前,一提到“商业片”,似乎大家都会挺鄙视。但现在,观众对于商业片的接受程度,大大增加了。
我想,观众不是反对商业片。更不是不反对辛辛苦苦的电影人挣钱。
真正反对的,是那些把观众当傻子的剧情、制作过程偷懒到让人看不下去的电影。
而制作精良、带着匠心的影片,管你是文艺片、动画片、商业片,你做得好,观众还巴不得你多多商业化,多多拍广告,只希望你更多次,出现在观众面前,陪伴观众。
电影对局游戏败下阵来,不得不说,还是因为“没钱”。那如果越来越多的电影,可以通过合理巧妙的商业模式,不断放大收益,或许才有机会,把越来越多的人才,抢回到电影里来。
还有那么多纯粹、热爱电影的从业者,面对高薪的诱惑不为所动,死守着心中的梦想。我很佩服,同时也很心疼。
很感谢《哪吒》系列,告诉了大家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匠心和商业共存的可能性。
所以,像《哪吒》这样的动画电影,准确说叫动画商业片,对导演是作品,对商业策划而言,则主要是承担起“广告”的效果。
即便票房达到100亿,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在于后续的主题公园、授权玩偶等庞大的周边产业链。
从本质上说,每一部优秀的大电影,实际上都是为周边产品商业化精心打造的广告。
并不是说,要用广告语堆砌电影。而是让电影足够好,内容足够精美。要爆,一定要爆,然后才能成为一大串后续链条的灌溉引流器。
电影,只需要负责吸引你来。它负责告诉你,在看完电影之后,还有好多好东西排着队在等你,还有好多快乐和温暖,你花点钱,就能带走。
期待《哪吒3》。
更期待哪吒乐园、封神宇宙的出现。
祝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头图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从《国色芳华》到《唐探1900》,小城乐陵的火爆正当时,界面新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2304695.html
2、中国房地产研报:2024年11个项目销售超百亿,高端项目值得持续关注,东方财富网
https://data.eastmoney.com/report/zw_industry.jshtml?infocode=AP202502081642888583
3、2024年国游销量年表出炉 《黑神话:悟空》总销量2800万份 销售额高达90亿,游民星空
https://www.gamersky.com/news/202501/1869866.shtml
观点/ 刘润主笔/ 木言声/ 二蔓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08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