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都是从闽西革命根据走出来的高级将领,被称为“闽西三杰”,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罗荣桓元帅建议授“闽西三杰”大将衔,结果三人反而没军衔,这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早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难的时候,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就组织了后田暴动,建立了福建第一支红色农民革命武装,为红四军进入闽西打下了基础。
1929年,毛主席、朱老总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三杰”成为了根据地的核心领导人。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著名的长征时,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三人接受了一项特殊而艰巨的任务——留守闽西,坚持游击战争。
当时,国民党对闽西根据地的“围剿”异常残酷,不但切断了通往闽西根据地的交通和经济,还持续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但三人带领游击队,依靠群众,成功在闽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为保存革命火种立下了汗马功劳,毛主席后来高度评价这段历史,称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子恢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
张鼎丞在抗日战争之初就建立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积极推动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后来,担任新四军支队司令员,在苏南战场给予日寇沉重打击。
在解放全中国的征程中,谭震林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
邓子恢任华中军区政委,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都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政府的需要,三人先后离开了军队,到地方政府担任重要职务,继续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光发热。
也正是由于他们离开了军队,担任地方政府的党政职务,根据评衔规定,他们不能参与军衔评定,遗憾地与1955年解放军大授衔失之交臂。
后来,“闽西三杰”都成为了国家领导人,邓子恢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谭震林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人大副委员长。
邓子恢在新的岗位上表现出了对农业问题的深刻见解,他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主张实事求是,反对急于求成,尽管当时受到批评,但历史证明了他的远见。
张鼎丞在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期间,为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谭震林曾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为中国农业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虽然"闽西三杰"没有获得军衔,但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