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形势一片大好,胜利曙光已然在望。第二野战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兵团组建事宜,这项工作关乎着军队未来的作战布局和发展走向,每一个任命都备受瞩目。
第二野战军
众所周知,在“刘邓大军”中,一直流传着“两朵花”说法,指的是两位百战百胜的名将,其中一位便是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
王近山打小就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17岁时,他怀揣着对旧世界的不满和对革命的向往,毅然投身红军队伍。此后,不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他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战场上的他,就像一头勇猛无畏的狮子,令敌人闻风丧胆,被称为“王疯子”,又获得了“二野朱可夫”的美誉。
然而,当第二野战军兵团组建的任命下来时,王近山却愣住了。他看到昔日的一些纵队司令员都升为了兵团司令员,而自己却只是担任3兵团副司令员。这个消息让他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怎么也想不通。他自认为在战场上的表现不比任何人差,每一场战斗他都拼尽全力,为何不能担任兵团司令员呢?
王近山
王近山越想越气,坐不住了,决定去找刘帅和邓政委问个明白。当时,杨勇也在办公室里,正和刘帅、邓政委讨论工作。王近山上前一步,手指着杨勇,大声质问道:“他,凭啥当兵团司令员?”
刘帅和邓政委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有些惊讶,不过他们很快就明白了王近山的来意。邓政委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神色平和地看着王近山,语气沉稳地说:“近山啊,先别着急,坐下来慢慢说。”
刘帅和邓政委
王近山却没有坐,他站在原地,双手叉腰,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邓政委见状,也不生气,耐心地解释道:“打仗你比杨勇强,这一点我们都清楚,你在战场上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是,兵团司令员这个职位,可不只是要会打仗。”
他站起身,走到王近山身边,继续说:“兵团司令员需要在政治工作、部队管理、协调各方关系等多个方面有出色的能力。你想想,一个兵团的运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些都需要兵团司令员去统筹协调。在这些其他方面,杨勇确实比你强,所以经过综合考量,你担任副司令。”
王近山听了邓政委的话,原本激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了下来。他低下头,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自己以往确实只专注于打仗,对于政治工作和部队管理这些方面,虽然也在做,但确实没有杨勇那么出色。想到这里,他心中的怒火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愧疚。
他抬起头,看着邓政委和刘帅,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说道:“刘帅,邓政委,是我太冲动了,只想着自己的功劳,没考虑到这么多。我明白了,我会在副司令员的岗位上好好干的。”
从那以后,王近山收起了心中的不满,努力提升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他积极向杨勇学习,在政治工作和部队管理上花了更多的心思。在副司令员的岗位上,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为3兵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王近山主动请缨奔赴战场。1951年,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第五次战役。战役中,面对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火力,王近山没有丝毫畏惧。他深入前线,仔细观察美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术规律,制定了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
1952年秋冬,朝鲜半岛的局势剑拔弩张,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范弗里特,妄图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扭转战局,悍然发动了一场被称作“金化攻势” 的大规模进攻。他孤注一掷,投入了海量的火力与兵力,一场残酷的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场战役中,秦基伟率领的15军防区——上甘岭高地,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范弗里特为了拿下这片高地,不惜血本,每日都向上甘岭倾泻几十万发炮弹,还有成百上千吨炸弹。一时间,上甘岭高地被炮火的硝烟所笼罩,土地被反复翻耕,岩石被炸成粉末。15军的战士们在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击下,顽强抵抗,给“联合国军”以大量杀伤,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上甘岭战役
战斗持续到第七天,15军第45师几乎拼尽了最后一丝力量,战士们伤亡惨重,弹药也几近耗尽,局势岌岌可危。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王近山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他紧急命令正在换防去后方休整的李德生的12军两个师四个团,立刻返回前线,投入战斗,并配属秦基伟指挥。同时,为了增强火力支援,王近山还增调了一个喀秋莎炮团。
在接下来的43天里,志愿军战士们在无名高地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次次从废墟中爬起来,继续战斗。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有的战士在弹药耗尽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最终,“联合国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不得不承认失败。他们损失了2.5万余人,270多架飞机被击落,60余门大口径火炮被摧毁,14辆坦克变成了废铁。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震惊了世界。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后来,上甘岭战役被拍摄成电影《上甘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