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针对2024年各维度的评比与复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各类复盘讨论中,对车企负债的探讨存在争议,各种说法甚嚣尘上。
国内外车企的负债情况究竟如何?中国车企的负债是否很高?我们将深入剖析车企年报,从财务数据中探寻答案。
第一部分:车企负债由什么构成?
在全球范围内审视,国内外主流车企普遍呈现出较高的总负债,且规模越大的企业,营业收入越高,总负债也越高。
据财报披露,2023年仅大众与丰田两家头部车企的负债总和就近6万亿元,具体来看,大众集团营收2.5万亿元,总负债达3.2万亿元,较同期营收高28%;丰田营收2.1万亿元,总负债达2.6万亿元,较同期营收高24%。
相比之下,国内车企的总负债相对较低:2023年上汽集团营收7447亿,总负债6637亿;比亚迪营收6023亿元,总负债为5291亿;吉利控股营收4981亿,总负债为4517亿元。
若进一步聚焦到负债结构,企业负债分为有息负债、无息负债两大类,其中,有息负债作为需承担财务费用的真实债务,其占比是衡量企业负债结构健康程度的关键指标。据国际通用的财务审计标准,一家企业有息债务占比越低,意味着企业的负债结构越健康。
从2023财年数据可见,海外主流车企“热衷”有息负债:丰田、福特、通用汽车的有息负债占比分别达到67%、65%、59%,规模达到数千亿乃至上万亿规模。
对比之下,国内主流车企有息负债规模则相对较低,如赛力斯、比亚迪的有息负债占比为5%、6%,即便吉利控股的有息负债占比达到24%,也远低于多数海外车企。
在国内车企的无息负债中,大头是应付账款。但需注意,简单对比应付账款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尚未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规模,毕竟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明显。
据Wind数据显示,尽管上汽、比亚迪的应付账款金额偏高,但占营收比例却相对偏低——赛力斯、东风集团股份、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的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4%、57%、50%、40%,而上汽集团、比亚迪则在36%、33%。
透过财务数据洞悉企业经营实况,不难发现,中国汽车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国内主流车企的负债并情况并未如网上所言那般严峻,反倒是海外头部车企的负债水平超乎多数人的预期。
第二部分:影响负债的几大成因
汽车作为重资产行业,其繁荣背后离不开巨额的固定资产投入,用于生产设备、设施的建设、改造等。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时代,为抢占未来赛道,新能源车企们围绕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前沿科技展开激烈比拼,而这些领域的研发均需巨额资金的持续注入。
财报显示,特斯拉2024年全年研发总投入约329亿人民币(45.4亿美元);比亚迪在同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也达到了达到333亿元的新高。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亚迪研发费用排名第一。
汽车观察人士张驰指出,车企通过不断在电池技术、电驱系统上的持续投入,虽然推高了负债,但建立了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
“此外,车企的负债还与辅助产能扩张有关,押注市场需求增长,可能用于新建工厂、扩充产线或全球化布局,若市场需求如期增长,前期的投入势必将转化为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除技术投入、战略投资与市场扩张外,车企负债还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构建存在关系,通过并购、入股上游(如锂矿、芯片)或下游(充电网络、出行服务)企业,车企能够整合产业链资源,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整体而言,对夕阳企业来说,负债较大可能意味着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对新能源车这样的朝阳企业,很大程度上,投入往往也代表着高机遇,为未来的丰厚回报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理性看待车企财报
业内普遍认为,评估车企的健康状况,不应局限于负债率单一维度,而应结合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力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具体到比亚迪,截止2024年12月31日,在国内主营乘用车业务的上市车企中,以超8000亿元的市值独占鳌头,连续五年稳居国内车企市值榜首。
近年来,比亚迪在车载技术、电池研发等领域持续深耕,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积累技术优势,并成功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有效拓宽市场销路。
比如,从2021年面世的DM超级混动技术,到2024年推出的第五代DM技术,比亚迪融合了多年积累的三电技术精华,全新混动架构搭配顶尖的发动机、EHS系统和温控系统,使搭载该技术的车型在油耗和续航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引领插混轿车油耗进入2时代。
销量是检验市场的硬指标。官方数据显示,比亚迪2024年累计销量达427万余辆,同比增长41.26%。全年海外销量达417204辆,同比增长71.9%;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29.5%(基于2023年三季报数据),彰显出其稳健的经营能力与强劲的增长潜力。
因此,看企业的生命力,不能通过单一看负债率这一项评估,也要看“钱花在了哪里”,若用于技术、产能、生态等对未来的“增值性投入”,且企业具备清晰的盈利路径(如订单增长、毛利提升),负债反而是主动进攻的信号。
基于此,建议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车企的财务表现,保持理性投资思维,共同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