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角财经Chong Lei,CFA

新年的喜庆氛围还未消散,中国车企的负债问题却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甚至传闻有资本试图曲解中国车企负债情况,从而做空中国车企。

那么,中国车企的负债真相,到底是什么?是沉重的枷锁,还是发展的助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拨开迷雾,看清中国车企负债的真实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车企债务压力不高

汽车,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其发展离不开海量的投资与持续的研发投入。放眼全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主流车企,总负债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呈现出企业规模越大、营收越高,总负债也随之攀升的态势。

财报显示,2023年,大众集团总负债达3.2万亿元;丰田总负债达2.6万亿元。仅大众与丰田两家头部车企的总负债就达到近6万亿元,福特、通用、宝马、奔驰等车企总负债也超万亿。可以看到,海外主流车企的总负债都是"万亿户",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国内车企的总负债并不算高。2023年,上汽集团总负债6637亿;比亚迪总负债为5291亿;吉利控股总负债为4517亿元。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销量约为大众的三分之一,总负债仅为大众的六分之一。


如果从专业的财务分析视角来看,评判负债绝不能仅着眼于总金额的大小,负债结构才是关键所在。

负债大致可分为两类——"输血型负债"与"造血型负债"。其中,"输血型负债"主要涵盖需要还本付息的有息负债,倘若短期内这类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过大,企业确实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因此,有息负债以及有息负债占比,更接近企业的真实债务压力。

从国外主流车企来看,有息负债普遍达到数千亿甚至上万亿规模,且在总负债中占比较高。


比如,2023年,丰田有息负债1.7万亿,在总负债占比达67%;大众集团有息负债1.1万亿,在总负债占比34%;福特有息负债约1.08万亿,在总负债占比65%;通用汽车、奔驰、宝马、斯特兰蒂斯的有息负债也达到数千亿的规模。

反观国内主流车企,有息负债规模相对较低。


2023年吉利控股有息负债1082亿,在总负债占比24%;上汽有息负债1078亿,在总负债占比16%;东风集团股份有息负债593亿,在总负债占比34%;长城汽车有息负债225亿,在总负债占比17%;比亚迪有息负债303亿,在总负债占比仅仅6%。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负债总额,还是从负债率来看,中国车企的负债压力并没有外界传闻的那么大。

真相反而是负债压力远小于全球同行。

"造血型负债"是宝贵资源

至于"造血型负债",主要是指无息负债,通常包含对上游供应商的应付款,以及对下游客户的预收款(合同负债)。

与"输血型负债"截然不同,"造血型负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不妨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让上游提前供货,又能让下游提前付款呢?答案是拥有绝对核心竞争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

"造血型负债"所具备的资源属性,突出体现在能够为车企持续注入充足的经营现金流。

结合前文所分析,中国车企"输血型负债"占比较低的另一面,就是其负债结构主要由"造血型负债"构成,这也让中国车企经营现金流数据十分亮眼。

2023年,上汽集团和比亚迪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高达423.3亿元和1697亿元,分别超过同期归母净利润的3倍和5倍。


在全球新能源车竞赛的下半场,充足的经营现金流对中国车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与发展根基。

首先,这是保障企业稳定运营的关键。有了充沛的资金,车企才能按时采购原材料,维持生产线不停摆,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停产的危机。

其次,它是技术研发创新的有力支撑。下半场技术竞争白热化,不管是电池技术突破,还是自动驾驶技术升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了充足现金流,车企就能招揽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在技术上抢占先机。

再者,有助于市场拓展。企业可以用这笔资金投入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头部企业较高比例的"造血型负债",其实是带来充足经营现金流的宝贵资源,为中国车企在全球新能源车赛道持续奔跑提供充足的"能量源"。

谁的付款速度更快?

当然,"造血型负债"中,还涉及一个重要的财务数据,就是应付账款。与之对应的,就是过去一段时间被热议的新能源车账期问题。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账期问题不能简单根据应付账款的绝对数来分析,而是要结合企业的规模看。道理很简单,一家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明显。

比如,一家营收10亿元的公司,应付账款1个亿,跟一家营收500万的公司,应付账款200万。两者相比,前者虽然金额更高,但后者显然更"赖账"。

因此,看应付账款,不仅要看账期天数,还要需要结合营收占比去看。

以此为标准来分析的话,能够更客观反映车企应付账款的份量轻重,也会发现一些车企看似应付账款很高,但占营收比例并不高,对于整体经营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比如上汽集团2023年应付账款达到2647亿元,但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为36%,与之相似的还有比亚迪,同期应收账款1985亿元,占营收比例也只有33%。


此外,中国主流车企对供应商的付款账期,也处于合理范围中。如上图所示,周转天数最高的是赛力斯313天,最低是比亚迪128天,中位数为174天,其实都在一年营收的覆盖范围内。

要知道这是与汽车的生产销售周期匹配的,汽车行业生产销售周期十分长,从原材料采购到整车制造再到销售回款都需要时间,这就导致了账期设置要更长一点,才符合行业特性。事实上,应付账款正是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体现,反映供应商对车企发展前景的信任,相信能从长期合作中获稳定收益。

综上所述,中国主流车企的债务结构合理,"造血型负债"彰显竞争力,账期设置符合行业特性,处于合理区间。

近年来,中国汽车发展势头愈发强劲。稳健的财务表现,也是中国车企征战全球、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奋勇争先的最大底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