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那里山川秀美,水波潋滟,四季如画,尤其是春天,更是美得令人心醉。
正因如此,体验过江南盛景的白居易才有了“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诗句。
而醉倒在江南水乡的晚唐诗人韦庄也发出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著名诗词。
同样是唐代诗人的王湾,在新春之际踏上了江南的这片土地,也不由自主地沉醉于江南的山水之间,写下了一首深得世人大赞的迎春诗。这首诗就是《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唐代开元初期北方的杰出诗人,一生往返于吴楚之间,深深地被这江南秀美的山水所折服,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江南的诗,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写下此诗之时,正值冬春交替之际,那时的王湾自楚入吴。他一路沿江而下,那沿途的山水,仿佛与他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一般,这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柔情与才思。
特别是行至北固山下时,王湾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浩渺的江面与残夜的归雁,惹得他心绪万千,于是便吟咏出这篇对江南美景的千古绝叹。
深度赏析:
在这首诗的题目中,“次”指的是在旅途中的暂时停宿,而诗人暂时停宿的,便是本诗中的北固山,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北。
在开篇的“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两句中,诗人将自己置身于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之中。
在这幅画卷之中,青山矗立,山路连绵,绿水荡漾,诗人却独自一人,驾一叶扁舟,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远行。
首句中的“客路”二字,既点明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无奈,又暗示了他旅途的漫长与漂泊的艰辛。
而“行舟绿水前”一句,则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优游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那份惬意,与随遇而安的那份洒脱与自在。
在第二联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随着旅程的推进,诗人看到的景致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春潮涨起,江面变得宽阔平静,两岸的景色也在眼前徐徐展开。此时,风满帆正,一条白帆正好在风中稳稳前行。
一个“阔”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潮涨后出现的壮阔景象:江面辽阔无垠,看起来似乎快要与两岸齐平。而站在船上,人的眼界也变得广阔无边。
此句写得气势磅礴,为精妙绝伦的下联“风正一帆悬”作出了最好的铺垫,其中的一个“悬”字,勾勒出了帆影高挂的姿态。
此处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只因单纯的顺风尚不足以成就“一帆悬”的绝妙意境。且风顺却猛烈,帆便会鼓胀如弓,难以行进。
唯有顺风且和煦,船帆才能稳稳高悬。一个“正”字,兼具“顺”与“和”之意蕴。此句刻画栩栩如生,然而其妙处却远不止于此。
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此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联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勾勒出一幅岁末春初,诗人在夜幕中孤舟悠然,缓缓地在江面上穿梭前行的画面。
此时的天地之间,夜色尚未完全褪去,旧年的气息尚未完全消逝,东方的海面上,却有一轮红日跃然而出,江上也已露出一幅喜人的春意。
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江上行舟,黎明将至的动人景象。而“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也表达了冬春时序的匆匆交替,其急促之态,令人不禁感叹。
这样的情景,对于新春将至还身处异乡的诗人来说,看到了之后不禁触目生情,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最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诗在字词的锤炼上更是匠心独运,具体表现点就在于“日”与“春”的运用。而“日”与“春”,则象征着新生的美好事物的出现。
所以诗人把这两个字置于句首,并加以强调,还通过“生”与“入”两个动词,赋予了它们人的生命力与情感。
另外,这两句最精妙的地方还在于,诗人并非是仅仅为说理而说理,而是把高妙的哲理蕴含于描绘景物与节令的句子当中。
即红日生于残夜之中,却终将夜里的黑暗逐渐驱散;生于旧年的新春,在江上春意盎然,终会将旧年的严冬悄然取代。
这不仅描绘了一幅逼真的景象,叙述了一个确切的事实,更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前行的精神鼓舞。
这与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意境与哲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最后的“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两句中,旭日从海面跃出,春意于心底悄然复苏,诗人泛舟碧波之上,继续向青山彼岸的旅程进发。
然而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诗人心中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却愈发强烈。所以,当看到那北归的大雁时,他多么希望这大雁能为他带一封家书回洛阳,传递他对家人的思念与问候。
这最后的两句诗,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的思绪从江南壮美的自然景象拉回到诗人内心的深处,表达了诗人对家人与故乡的思念。
这两句诗,诗人没半点雕饰,却能以一种极其质朴的语言,表达出他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弦。
总之,王湾的这首《次北固山下》以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景象、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因此,它不仅仅是一幅羁旅天涯的风景画,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哲理的诗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千年的时空界限,成为连接古今情感的桥梁。
在阅读这首诗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羁旅的孤独与思乡的深情;同时,也能在诗人的笔下找到对生命、对时间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正因如此,王湾的这首诗备受推崇,备受赞誉,唐代的殷璠就在《河岳英灵集》中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的李攀龙、袁宏道在《唐诗训解》中也说:“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到了清代,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说:“大历以后无此等气格矣。”
沈德潜更是在《唐诗别裁》说:“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