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816年春天,刘禹锡去长安城的玄都观赏花。他看到一路之上前去赏花的人络绎不绝,道观里繁花盛开的桃树茂密成林,景美人气旺,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首赏花时略有感慨的诗歌,就让刚刚被召回京城的刘禹锡再次踏上了贬谪之路,这次被贬得更远,直接贬到了远在贵州的播州。
因为一首诗被贬,刘禹锡到底冤不冤?
1、前因
写这首诗的时候,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等人刚刚奉召回到京城。在此之前,他刚刚经历了长达10年的贬谪时光,那次被贬的原因是因为参与了王叔文引导的革新。
唐顺宗时,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王叔文团体的核心人物,他们谋求革新,主张打击宦官势力,一度权势炙手可热。可是,随着唐顺宗重病,王叔文丁忧,革新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柳宗元这些核心人物都被贬出京城,到遥远的州郡去担任司马的闲职。这就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常德等地,那里“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朗州在当时属于西南蛮夷之地,偏僻荒凉,当地气候、风俗习惯、语言都和京城大有不同,刘禹锡在那里甚至都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
刘禹锡在朗州整整待了10年。在那里,虽然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写文章,有很多陌生风景、异地风情可以欣赏,可是毕竟情绪郁结于心,怨怼之情难免在诗歌和文章中有所表露,这种情绪甚至一直延续到他被召回京城。
刘禹锡塑像,图源网络
81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被召回京城长安。宰相原本打算让刘禹锡官复原职,偏偏这个时候,刘禹锡跑到玄都观去观赏桃花。当他看到那与往昔完全不同的风景,一时心有所感,于是挥笔写下了那首惹事的《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2、后果
诗歌的前两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描写的是看花路上人来人往的盛景,没有多少让人质疑的空间。惹事的是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里那么多桃树,都是我离开这里后栽种的啊!
这看起来好像只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感慨,可是没想到却直接刺痛了当时的朝廷新贵,认为刘禹锡是讥讽这些人在自己离开之后才得势。
即便只是对于诗句的揣测,也足以让新贵们对刘禹锡动手,马上有旨意下达,刘禹锡再次被贬出京城,被远远地贬到播州去担任刺史。
播州位于现在的贵州省遵义市,比之前的朗州更为偏远。
裴度画像,图源网络
此时刘禹锡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老母亲尚且健在。考虑到刘禹锡的这种情况,御史中丞裴度就为他向朝廷求情:“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播州那地方地处偏远,人迹罕至,虽然刘禹锡犯错理应惩罚,可是他的老母亲必定不能一起前往,这次母子分别恐怕就是死别了,臣恐怕这样有伤陛下孝理之法,不如把他贬到近些的地方!”
刘禹锡的好友柳宗元也为他出面:柳宗元这次是被任命为柳州刺史,当他听说刘禹锡被派到播州后,马上上书为刘禹锡求情,同样是担心好友不能带老母亲前往,此别恐成永别。柳宗元表示,他宁愿自己代替刘禹锡去播州,让刘禹锡留在近处的柳州。
唐宪宗本来也很通情达理,虽然他的答复仍然足够强硬,责怪刘禹锡身为人子却做事不谨慎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是最终还是把刘禹锡改派到了连州。
刘禹锡在连州待了5年,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到家中守丧。
3、秉性不改
刘禹锡虽然是因为玄都观赏花一诗被贬,可是他并不以此为忌讳。被贬十四年后,828年,刘禹锡被调回京城担任主客郎中,他再次前去游览玄都观。
此时,玄都观中的景象与十几年前又大不相同。当刘禹锡看到昔日的桃树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因无人照料、人迹罕至而生的青苔,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同样具有讥讽意味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歌读起来仍然富有嘲笑意味,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初主张把刘禹锡调出京城的实权人物已经逝去,朝局也远不像当初,再没有人想因此再去动摇刘禹锡的地位。
之后刘禹锡仕途平顺,生活安逸,他晚年时期居住在洛阳,经常和白居易、裴度等人交游赋诗,留下了不少清峻明朗、格调激越的佳作。
结语
历史上,因为诗歌、文章、奏章而惹出祸端的人并不少见,比如上书谏迎佛骨的韩愈,“乌台诗案”中的苏轼,他们都因为文字为自己招来被贬谪的命运。到清朝,同样也有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导致的命运悲剧。在那些时代,写诗、做文章好像也成了高危职业。
刘禹锡因为一首带情绪的诗被贬,或多或少也是自己与某些大人物冲突的体现,虽然更多的还是别人的借题发挥,对于他自己来说显得很冤枉,可是却又是那个时代他这类人物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