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部队在徐州附近展开了一次大决战,这就是淮海战役,而在老蒋的战史之中则称之为“徐蚌会战”。
淮海战役是我解放战争之中最凶险也最为关键的一战,当时老蒋的那句“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根本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只要有一个环节走错就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而在淮海战役期间,围剿黄百韬的战役是其中最凶险、最紧张以及压力最大的战斗之一,这战斗的紧张程度比之后的围歼杜聿明是有过之而无不仅,整个淮海战役我军共伤亡了12万人,其中有6万人是倒在了黄百韬的枪口下。
直到当黄百韬被歼灭那一刻,粟总才舒了一口气,那么黄百韬究竟有多难打?
在当年淮海战役的几个兵团之中,要说哪个兵团最难打,那么无疑是黄百韬兵团了。
和孙元良兵团以及邱清泉兵团所不同的是,第七兵团的司令官黄百韬却并非黄埔系的高材生,而是一个出身杂牌军的将领,也正是因此我军对他低估不少,直到正式交手知道才算知道黄百韬的厉害之处。
作为杂牌军出身的黄百韬早年间曾经在北洋军阀的部队里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务,其后他预感到北洋军阀大势已去,因此才把心一横投靠了老蒋,由于不是黄埔系军官也不是浙江人,老蒋根本不待见黄百韬,很快就解除了他的兵权,并让他担任了闲职。
直到1941年,黄百韬帮助当时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顾祝同谋划了皖南事变,由此得到了顾祝同的另眼相看,之后通过顾祝同的推荐,黄百韬得以出任杂牌军25军的军长。
25军是一支杂牌军,但是在黄百韬的锻造下,硬是让他打造成了一支战斗力不输嫡系部队的精锐部队。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25军被改编为了整编25师,由于其在国府军队之中不受待见,因此黄百韬必须要比嫡系部队付出百倍乃至千倍的努力才能够让老蒋重视,而老蒋便注意到了这个杂牌军出身的黄百韬。
在淮海战役之前,黄百韬和粟总有过三次交手,第一次交手是在苏中战役期间,当时老蒋对我苏中地区虎视眈眈,为了夺回部队,老蒋派遣大量部队对苏中地区展开进攻。
可因为粟总出神入化地指挥战术,围剿苏中地区的部队反而是损兵折将,倒是让粟总本人打出一个苏中七战七捷,而在苏中战役之中,只有黄百韬所部能在粟总手下全身而退。
第二次和粟总的交手是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当时为了围歼张灵甫的整编74师,华野几乎集合了所有的野战部队,虽然当时张灵甫的74师号称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可是却被粟总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打的溃不成军,而其他救援部队皆被我华野各部阻击在包围圈之外,唯有黄百韬所部确实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黄百韬部队一度打到距离张灵甫只有6公里的天马山附近。
第三次交手是在豫东战役期间,区寿年兵团被华野团团包围,为了救援区兵团,老蒋调集了胡琏、邱清泉所部在内的诸多援军救援区兵团,可始终都无法越过华野的阻击阵地,唯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一路西进,突破华野数道封锁线,将区寿年一部救了出来。
本身整编25师的装备以日械装备为主,在火力上远远不如张灵甫的整编74师和胡琏的整编11师,可是在黄百韬的手上硬是让他打造成了一支不亚于五大主力的王牌军。
也因为黄百韬的出色战绩,外加上顾祝同的极力推荐,老蒋破例提拔杂牌军出身的黄百韬,让他成为第7兵团司令官,统领25军、62军、63军和100军。
当时第七兵团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和四川的杂牌部队,缺乏美式装备等重武器,火力上比起中央军来说差了不少,因此我军当时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战役的第一阶段将目光对准了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4日,华野司令部下达了《淮海战役攻击命令》,首要目标就是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
在下达追击命令之后,华野的追击部队很快就追上了黄百韬手下的63军,仅仅半天时间63军被全歼,中将军长陈章负伤之后自杀,而黄百韬兵团则在我华野各部的追击之下撤退到了碾庄圩附近。
撤退至碾庄圩之后,黄百韬突然收到了国民党指挥部的电报,要求他在碾庄稍加整顿然后向徐州方向撤离。
可是此时在曹八集的国民党44军早就已经被粟总歼灭了,这就导致黄百韬兵团的后路被掐断了,因此此时黄百韬所能做的就是死守碾庄圩等待救援。
以往黄百韬都是救火队员,没想到这次却成为了被救的那一刻。
不过黄百韬的确是一员名将,面对解放军的围攻他没有慌乱,同时在国府多年的他也知道国府内部派系林立见死不救的陋习,因此他并没有把希望放在援兵身上,而是下达了“独立作战、已尽军人之职”的命令。
本来碾庄圩位于徐州一带,徐州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从兵家的角度来说,此地就是一个易攻难守之地,可是黄百韬却硬是将碾庄圩打造成了一个易守难攻之敌。
原来碾庄圩附近经常会出现黄河泛滥的情况,因此当地每个村子都会构筑一个高台,台子中间是洼地和水塘,大一点的村庄还修建了围墙,就这样原本无险可守的碾庄圩居然硬是成为了一个绝佳的防御阵地,而且44军撤离这里之前也留下了大量的工事。
黄百韬将这些工事和太子都利用起来,逐村设防,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壕沟、暗堡,在200米的正面就布置了40多挺重机枪,而整个防御工事就如同一个蜘蛛网一般。
本来,粟总之所以将目光对准了黄百韬兵团,就是因为他出身杂牌军,部队战斗力差,因此战役一开始粟总准备速战速决趁黄百韬在碾庄圩还没有站稳脚跟迅速攻入碾庄,结果战斗一开始整个战场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战斗的前三天,攻击进展非常的不顺利,进攻方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么必然会遭到敌人多个火力网的杀伤,而且很多的火力网都在地下,战士们根本无从下手。
战斗刚打响几天,华野部队就损失惨重,尤其是部队营练排等基层干部更是伤亡巨大,可是战斗效果却不甚显著,即便如此,战士们依然不惧生死的往前冲。
战斗过程之中,粟总打电话给四纵司令员陶勇,让他汇报各部的伤亡数字,陶勇支支吾吾地说四纵已经伤亡了4300多人了。
仅仅数天,一个纵队就伤亡了这么多人,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那么其余的参战部队呢?
此时碾庄圩外围,为了救援黄百韬,老蒋也不顾一切地朝着碾庄圩附近攻击前进,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不断轰炸,地面有敌人的火炮。
在敌人的重压之下,负责阻击的部队也十分艰苦,十纵在一天之内挡住了敌人的10多次集团冲锋,可是自己由于伤亡太大,不得不将阵地向后退却。
当时整个战场形势岌岌可危,如果不能尽快地消灭黄百韬兵团,那么只需要一个星期,解放军所部就会面临全线崩盘的危险。
在这之后,粟总干脆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对抗作用的方式。
所谓的对壕作业,就是挖出一个窝形工事,避开敌人的火力点,然后逐步加工成跪式、立式,等到把战壕挖到距离敌人只有数十米的时候再从掩体之中杀出一举突破阵地,有点类似于李云龙的土工作业。
就这样,我军依靠着这个战术陆续扫清了敌人的外围朝着敌人的纵深推进,而敌人看着我军这种蚕食作业的方式是一点方法都没有,只能看着我军一步步推进作业。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粟总还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各部之间不再汇报伤亡数字,要知道汇报伤亡数字是粟总一直以来形成的习惯,那么为何突然之间不要伤亡数字了呢?
战争是残酷的,每一次战斗必然要死很多人,甚至要死很多人。
作为一个大兵团司令的司令员,战士的伤亡就如同一把把刀割在司令员的心头上让人难以承受,但是作为一个统帅百万大军的将领,就必须承受战争的残酷性,越是硬仗,就越是要咬着牙不能松一口气,一旦这股劲泄下来,那么前面牺牲的战士就等于白死了,甚至之后还要死更多的人,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道理。
如今黄百韬兵团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困兽犹斗,因此我军之后的战斗会更加困难,如果此时再上报伤亡数字,那么看着干部倒下,那么剩下的战士还冲的上去吗?慈不掌兵不代表不爱兵,但在最后决战关头越是要咬着一股牙坚持下去。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佩服粟总的英明。
在决战的最后关头,华野各部铆足了劲最终笑到了最后,随着战士的持续扩大,是黄百韬这边首先承受不住压力了,看着逐渐缩小的包围圈以及身边死去的敌方士兵,黄百韬外围部队的士卒渐渐崩溃了,纷纷弃守阵地。
至20日,黄百韬部队的指挥部被我军占领,至21日,黄百韬举枪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取得了圆满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