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卧底。”
时隔多年,说起父亲侯镜如的时候,侯伯宇还是非常感慨的。
侯镜如一生的经历非常传奇,他为我党效过力,也是老蒋的心腹。很多人甚至说,要是没有侯镜如,辽沈战役不可能那么快结束。
侯镜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东进兵团的失误
锦州战役开始之后,老蒋组建了东进、西进两大兵团,让他们赶紧去给锦州解围。
和精心组建的西进兵团不一样,东进兵团一开始就是个空架子。
侯镜如虽然也是兵团司令,但他这个兵团司令的含金量,可是完全比不上廖耀湘。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里面可包含了老蒋在东北基本上所有的精锐。老蒋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可是都交给廖耀湘来统领了。
可再看看侯镜如,东进兵团一开始的时候,只有62军和92军一个师,完全就是个空架子。
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都比不上拥有老蒋两大王牌军的廖耀湘。
还是后来需要和西进兵团配合支援锦州,老蒋才将东进兵团的作战部队配备完整。
兵团的架子刚被拼凑起来,老蒋就让他驰援锦州。部队之间没有训练,没有配合,这些老蒋统统不管。
锦州情况十分危急,老蒋的命令不容丝毫置喙,他只能按照老蒋的命令,带着这支尚且配合不好的兵团从葫芦岛出发。
我军在围攻锦州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敌军会来支援。东野预判敌军的支援路线时,发现敌人最有可能经过两个地方——塔山和黑山。
我军必须在这两个地方设伏,防止敌人从后方包抄我军。
东进兵团赶到塔山地区的时候,侯镜如就察觉到了不对劲。塔山是个小村子,离他们非常近。基本只有几公里的路程。
但塔山离锦州就比较远了,大概有三十多公里。有人认为就算我军要设伏,也不可能跑到塔山来,要不然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塔山的地形他们比我军熟,距离他们的大本营也更近。一旦我军没有在他们出发之前到达塔山,那就只能和敌军正面对上。
所以他们认为,我军绝对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很多人都抱有这样的心理,但侯镜如还是十分谨慎。
他认为我军一定会在塔山设伏,因为他们的行进路线上,只有塔山是最合适的伏击地点。
不出侯镜如所料,我军确实在塔山有埋伏。负责在塔山阻击东进兵团的是4纵和11纵,都是东野王牌部队。
东进兵团被我军拦在了塔山,最后锦州战役结束后,他们才能继续向前。然而那时候,什么都已经没用了。
失联多年终重逢
侯镜如是黄埔一期生,而且还是受我党派遣报考的黄埔军校,情况和陈赓非常类似。不同的是,陈赓报考的时候已经是我党党员,但侯镜如不是。
他并不是直接去广州报名的,而是在上海开设的分考场报的名。也是在这里,他遇见了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是招生组组长,得知他是受河南地下党组织派遣来报考军校的,对他也非常欣赏。
那时候大学生是很珍贵的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从政。像他这样大学毕业还要考军校的,说实话还真不多。
毛主席仔细给他讲了当下的革命形势、国共合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办黄埔军校等道理。在毛主席的教诲下,他学到了更多的革命道理。
虽然毛主席只比他大九岁,但在他看来毛主席却要比他强得多。毛主席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都让他深深折服。
所以在考入黄埔之后,他一心要加入我党。尤其是在认识周总理等人之后,他的这个愿望就更迫切了。
终于,在1925年,他在周总理的推荐下成功入党。这让他非常高兴,他能和自己钦佩的革命前辈站在统一战线奋斗了。
在北伐战争中,他的表现也非常优秀,这就引起了老蒋的注意。老蒋当时正在招揽人才,自然不会放弃侯镜如。
面对老蒋的招揽,他原本是想直接拒绝的,但周总理觉得这样不妥。因为他当初是秘密入党,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份,连老蒋也不知道他加入了我党。
老蒋当时那么求才若渴,以后肯定要有大动作,所以周总理认为他还是隐藏身份比较好。侯镜如当然是听从安排,将自己的身份隐瞒了下来。
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在贺老总的部队里当团长。因此不需要周总理安排,他直接就参加了南昌起义。
后来中央特科成立,他加入特科成为其中一员。在周总理麾下的那段时间,他的身份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秘密,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他。
1931年,特科遭遇了重大危机,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无奈之下,周总理只能关闭所有联络地点、放弃所有联络方式。
当时他正在外面执行任务,就当他任务结束要回去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联系不上组织了。他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失联,谁知这一失联,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再次见到周总理,是在重庆谈判的时候,那时他已经回归了国民党,和自己昔日的同志站在了对立面。
穷困潦倒被召回
和周总理重新见面之后,他就想回归我党。但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周总理认为他留在国民党更好一点。
他留在国民党的话,能策动更多国民党将领起义,他自己也能趁机起义。
只要他选好时机,他的起义对我军就是个很大的助力。
虽然周总理想得很好,但很可惜,他一直没找到起义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他在塔山阻击战中也帮了我军的大忙。
当初东野两支纵队虽然能征善战,但侯镜如有海空两军相助。而且他们在距离上占优,我军甚至没办法及时赶到设伏地点。
可侯镜如接到老蒋出发的命令之后,想方设法拖延时间,这才让我军成功设伏。在战斗开始之前,他也一个劲儿在部队里散布悲观情绪动摇军心,最终导致我军获得胜利。
原本他想在华北策动部下起义的,但老蒋对他的监视非常严密,导致他没找到起义的机会。
一直到了福州,他才让部下成功起义,自己则是到了香港继续做统战工作。
但他在香港的日子也不好过,微薄的收入让他只能依靠自己旧日的积蓄度日。后来家人也来了香港,他的生活就越来越困顿。
周总理得知后,非常心疼他的遭遇,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
周总理在信里劝他回大陆,还说已经让人给他安排工作了,让他放心就好。
在周总理的劝说下,这位脱离党组织几十年的游子,终于再次回归组织的怀抱。回国之后,他开始致力于祖国统一和两岸关系。
为了推动两岸交流,晚年的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多次飞往美国拜访那些校友,向他们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和改变。
只可惜在1991年的时候,他因为中风瘫痪。三年后,他带着自己未完成的遗志去世了。没能看到两岸统一,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