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的一天,蒋介石突然气得抡起手杖,把收音机打落地下,大骂“叛徒!无耻!伪君子!”
滚落在地上的收音机仍倔强的播着:“以今日战局推断,蒋当局的失败将是命中注定的,为了饱受战争苦难的国家少受战争创伤,为使民族保存元气,我呼吁各战区有良知的国军同僚,迅速放弃战争,早日实现和平!”
副官快步上前,关掉收音机,蹑脚退了出去。
往事像电影画面一样,王耀武的形象一帧一帧的在蒋介石脑海中闪过。
王耀武,字佐民,1904年生于山东泰安县上王庄(今岱岳区夏张镇上王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父亲与长兄早逝,家里没了顶梁柱,但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以博大胸襟供其读私塾。1924年11月,年方20的王耀武成为黄埔三期学员,刻苦认真,好交善为,倍受师生赞誉,加之本人军事天分,成为同期学生中的佼佼者,赢得学生总队长的青睐。
1925年10月,军阀陈炯明占领潮州、汕头,计划进犯广州,还未毕业的王耀武随国民革命军参加东征,作战勇敢,表现突出。
1926年1月,王耀武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师3团任少尉排长。
1928年春,王耀武奉命参加第二次北伐,由于日本庇护张宗昌,出兵干预,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蒋介石怕引发中日战争,下令绕道北进,中原大战,连长王耀武屡建战功,于1930年9月升至团长。
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奉命参加第四次围剿,被红军围在宜黄。时任旅长柏天民准备撤退,王耀武力劝坚守。王耀武所部坚守宜黄,苦苦独撑24天而城池不破,蒋介石刮目相看,不久王耀武被提升为独立补1旅少将旅长。
时间转瞬到了1934年,王耀武与粟裕这对翘楚有了第一次交锋。
1934年7月初,为策应红军长征,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率领由红7军团7000人组建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前往闽浙赣皖地区,发展游击战,经过数场激烈战斗,于10月下旬与闽浙赣苏区的红10军胜利会师并组建红军第10军团(红7军团为19师,红10军为20师,新升级的地方武装为21师),中央决定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方志敏为军政委员会主席,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寻淮洲任19师师长。
蒋介石调兵遣将,以飞机作为掩护,11个团20余万人兵分4路“围剿”红10军团,红10军团在刘畴西、方志敏等人指挥下展开游击战,给国民党士兵造成了重大伤亡。
12月14日,两军部队在谭家桥一带激战,当时我军侦察认为此地适合打伏击战,而伏击的对象,正是王耀武率领的补充一旅,当时王耀武刚提拔旅长不久,率领三个团,同时还有两个师能够随时增援,兵力及装备远远优于红10军团。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红10军团竟用红20师、红21师打攻坚,战斗力最强的19师却留做预备队。
战斗打响后,红10军团迅速吃掉了国民党的先头部队,国民党的后续部队竟然惊人速度跟上,并占领了乌泥关这个关键的制高点,本来计划的游击战迅速的变成了阵地攻防战。寻淮洲率主力19师赶到乌泥关后,身先士卒企图夺回乌泥关,据说王耀武在望远镜中看到寻淮洲手持机枪奋不顾身冲在最前面,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虎将也!”。
双方激战到天黑,年仅22岁的寻淮洲不幸牺牲,政委乐少华等8名师级以上干部负伤,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
战斗结束后,王耀武派士兵挖出寻淮洲的遗体,只见他上身无寸缕遮体,可见当年红十军团装备是何等奇缺,牺牲同志的衣服,战友穿上继续战斗。
国军对寻淮洲的遗体照相后又残忍地割下头颅去邀功请赏,寻淮洲铮铮铁骨啸傲疆场、壮烈捐躯的悲壮,闪耀着共产党人远大革命理想的光辉!
谭家桥战斗失利,国军各部接踵而至,后来几经血战方志敏、刘畴西、师长胡天桃及2000余人被俘, 三人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字,流传至今。
红军北上先遣队指战员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与长征中的大大小小的激烈战役一起载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斗争的光辉史册,名垂青史!
粟裕带着800余人冲出包围圈,后来,粟裕带出的队伍被编为“挺进师”,他任师长。
对粟裕来而言,兵败谭家桥,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上的一触摸即剧痛不已的泪点。
1978年,粟裕将军回到谭家桥凭吊牺牲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说:“我死后,要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1984年2月5日,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将军家人将其部分骨灰埋在谭家桥黄山布水峰下,石门峡谷口左边山坡上的苍松之下,将军与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永远相伴,这里也是将军全国八处长眠地点之一,当然这是后话。
谭家桥之战是王耀武和粟裕第一次交手,结果王耀武大获全胜。不过粟裕时任参谋长,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当王耀武志得意满之余,也对粟裕能率部突出重围感到好奇,后来曾专门研究粟裕,形成了厚厚的一摞资料。
王耀武因为此战,被蒋介石任命为51师师长,算是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
此后,王耀武率部几乎参加了抗战时期所有的大战、恶战、血战,王耀武均莅临火线、身先士卒、殊死抗击日寇,取得系列胜利,现我们以时间为线分别简要述说一下:
1、淞沪会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耀武率51师从汉中前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坚守在罗店附近阻击日军从海上登陆,并利用夜战,强袭日本军队,让小本望岸兴叹。战后,51师和58师合编为74军,蒋介石的外甥俞济时任第一任军长。
2、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7日,王耀武率51师奉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命令,负责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防御,在顽强阻击日军六天之后撤退。
3、兰封会战:
1938年5月,王耀武率51师参加兰封会战,与日军土肥原第5师团激战于河南三义寨附近,重创日军。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王耀武率51师与日寇106师团展开激烈交锋,中国军队久攻不克,王耀武命令组织300人的敢死队,成功夜袭张古山日军基地,取得大捷。
5、万家岭战役:
1938年7月,王耀武率51师参加万家岭战役。与日军激战数周,伤毙日军4000余人,战后王耀武升任74军副军长兼五51师师长。
6、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74军军长。9月,王耀武率74军与进犯长沙的日军两个师团激战于赣北重镇高安。王耀武运用反包围的战术,经过3天激战,收复高安城。
此时,王耀武一面加强练兵,一面开起了罐头厂、饼干厂、被服厂、最后用赚来的钱来为部队购置装备,备受官兵拥戴。
7、上高会战:
1941年3月,王耀武率部参加江西上高会战。在日军投掷毒气弹,一线官兵多人中毒情况情况下,74军官兵仍然猛追不放,最后歼敌4000多人,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克复陷入日军半月之久的高安镇。
8、浙赣会战:
1942年4月,王耀武率部参加浙赣会战,在衢州、江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延缓了日军西犯的企图。
9、鄂西战役:
1943年4月,王耀武率部参加鄂西战役,对湘北松滋县日军侧背攻击,并截断日军交通线。此战后,王耀武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
10、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王耀武率74军在常德会与10万多日军激战6天,收复常德城。
1944年2月,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73、74、79、100军。
11、雪峰山战役:
1945年4月,湘西雪峰山战役爆发,日军以坂西一良中将为指挥,约10余万人。王耀武率18军、73军、74军、100军等迎战,此役历时近两个月结束,计伤毙敌28174人,俘敌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马347匹,火炮24门,机 100挺, 1300余支,其他战利品20余吨。
由于王耀武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国民党军界长期流传着“三李不如一王”之说,蒋介石称赞其: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
1945年1月,王耀武因战功卓著,任国军第四方面军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这位年仅40岁的黄埔三期生已经和张发奎,薛岳等国民党军的元老级人物平起平坐了。9月15日,王耀武作为长衡地区受降官出席日军第20军总司令坂西一良的投降仪式,军旅生涯达到最高光时刻。
以上寥寥千字,读起来稀松平常,但这却是数十万革命先烈在刀尖上舔血,用血与泪凝聚而成,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不是无病呻吟,王耀武将军成为抗日名将,当之无愧,值得敬仰!
抗战胜利后,王耀武山东主政,着手制定并实施了《山东省政府施政纲领》。1946年初冬,王耀武携全副美式装备,打通了胶济、津浦两线,国民党在山东省的军事力量一时大增。
1947年1月,蒋介石妄图消灭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占领华东解放区。他亲自主持制定“鲁南会战”计划,决定整编第19军军长欧震率8个整编师分三路齐头北进,北线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率3个军向南推进,企图以钳形攻势聚歼我华东野战军主力。
粟裕放弃临沂,同时命我军原地休整,地方武装进逼兖州,并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设浮桥,在黄河边筹集船只,伪装主力西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造成我军作战不力,疲惫不堪的假象,以示"失利西退"之举,诱使李仙洲冒进。蒋介石、陈诚中计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识破我军计谋,不待南京指示,他火速回缩部队,可华野主力已于18日在莱芜周围形成战役合围,一切为时已晚。
2月20日莱芜战役正式打响,到23日中午共历时63个小时,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6万余人,李仙洲被生俘,王耀武破口大骂:“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三夜共军也抓不完!”
莱芜战役,粟裕和王耀武再次在战场上决一雌雄,1934年,谭家桥之战的惨败记忆犹新,此战,粟裕报仇雪恨。
1947年5月,华野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孟良崮地区,歼灭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被毙,张灵甫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也是王耀武的爱将。74师的前任主官就是王耀武,得知整编74师全军覆没,王耀武悲痛万分,他说:“74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
74师的覆灭,王耀武明白济南已无多日,为此,他飞赴南京,请求蒋介石要他退居二线,放弃济南,蒋介石为屏障徐州,隔断我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并钳制山东兵团不能全力南进,蒋介石拒绝了,并且勉励他,一定要守好济南。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东野战军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下,高喊着“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经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济南宣告解放,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化装逃至寿光县境,被我严密设防的华东军区地方武装俘获,庞镜塘等23名高级将领被我军俘获。
济南战役的顺利、迅猛完全出乎毛主席、蒋介石的预料。蒋介石亲自乘飞机到济南上空观察后才敢确信济南已被攻克,毛主席东也是从"中央社"的报道中才确信济南已被解放,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来济南视察时,亲口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济南城破之前,蒋介石命令王耀武杀掉监狱关押的解放军俘虏和地下党员。王耀武非但没有执行命令,反而释放了济南所有被关押的政治犯、我军俘虏等所有在押人员,并且发放路费,军官五元金圆券、士兵三金圆券。同时尽力疏散了百姓,以及造成更大的伤害,更没有拿无辜民众做“人肉盾牌”。
这并不说明此时的王耀武有多么高的思想境界,而是由其本性决定的。
王耀武无论是对上司、同僚乃至下级都能有求必应,这为他赢得了谦逊随和,没有架子的美名。王耀武曾多次在战斗最后关头,对自己手下的将领投诚起义表示理解和默许:“今日是对内作战,大与抗日之对外战争不同,诸位不必自寻短见”。
当时国民党高级军官金屋藏娇者比比皆是,但王耀武跟妻子郑宜兰一直感情融洽,相敬如宾,从不拈花惹草,后虽与妻子离婚,那是因为两人长期分居国内外,并且是郑宜兰首先提出来的,不涉及任何感情纠葛。
王耀武被俘后解放军查抄其家发现并无钱财,只有两台美制拖拉机,那是他准备退役后回泰安老家可以开几亩地种田用的!
由此,大将粟裕对王耀武有如此评价:“王耀武在国军的高级将领中,比较有指挥才能,陈老总说过,不要小看王耀武,他是国军那些人里比较明白的一个。”
王耀武被俘后,在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改造初期,他的思想顾虑很重,毛主席叫罗瑞卿大将转告说:“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的。”
主席的殷切嘱望,给了王耀武很大鼓舞,开始了积极地改造。当时蒋介石的残余部队仍在负隅顽抗,经周总理批准,王耀武通过电台向蒋家顽固将领发表了著名的“劝降演说”,即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王耀武这段演讲以亲身之痛,发自肺腑,句句敲在一些蒋家将领心上,许多有良知的国民党将领纷纷起义投诚,加速了蒋介石的败亡。
后来王耀武在战犯管理所里问文强:“你与国防部的人很熟,俺被俘后在电台上讲了几句,不知南京方面有没有什么反应?”
“有反应。”文强实言以告, “蒋介石听见你的广播,当场把收音机砸了,还气得晕了过去,听说后来卧床不起了好几天,都差点一命呜呼了!”
王耀武听了后,稍微沉思了会,说了一句:“恩,那就好。”
1959年12月,王耀武被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批特赦释放,有人问他:“老王,出去后都想见谁啊!”,这位粟裕口中最会打仗的国军名将,不假思索地说:“俺想见粟裕!”
这就是英雄相惜。
重获新生的王耀武,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多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百忙中还亲自为王耀武牵线搭桥做月老,介绍他与北京82中教师吴伯伦重新组建家庭,可见对这位抗日名将的关怀重视。
1968年,在特殊岁月里,王耀武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人民医院,享年64岁。
1980年7月29日,相关部门为他与溥仪、廖耀湘3人补开了追悼会,置骨灰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这也算对这位抗日名将的最高褒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