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文前,请点击“关注”按钮,后续有更多好文奉上!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南达淮河、北自临城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伟大的淮海战役。



图|淮海战役

我军以13.4万多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国民党共计55.5万多人,即5个兵团、22个军、16个师,创造了战争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毋庸置疑的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和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有关。

1948年11月6日,战役打响。

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我山东兵团通过该部防区迅速南下,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陇海路。

当时,刘峙担任敌总指挥,见此情景,他极度恐慌,立即改变原定计划,让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向徐州收缩,以确保徐州安全。

蒋介石对徐州十分忌讳,他的本意并不愿意固守此地。

历史上,徐州却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项羽刘邦曾在此地演出过“垓下之战”,楚军更是遭遇四面楚歌。

虽然蒋介石对徐州特别忌讳,但国民党大多指挥官却觉得,假如放弃了徐州,国民党必定士气大跌,影响军心。



图|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便不再坚持。可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却如他从前担心的一样,一步一步陷入深渊。

蒋介石不知道,中央军委已经确定,要将歼灭黄伯韬兵团作为淮海战役第一目标

11月10日晚,我军占领大许家和曹八集等地,将黄伯韬兵团死死拦住,并将其合围于碾庄圩一带。两日后,中原野战军陈锡联总队攻占宿县,控制住了所有城镇,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南北两部分。

11月16日,毛主席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保证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

中前委成员包括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19日晚,我军向黄伯韬兵团发起总攻。

从军事上分析,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是敌人的右翼兵团,这里是敌人整个部署中比较薄弱的一个侧翼,更利于我们迅速包围。

一旦将其消灭,敌人就犹如被砍断了右臂,我军能够获得较大的歼敌成果,对徐州敌人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此外,还能调动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利于我军求歼援敌于运动之中。一旦黄伯韬兵团被歼,我军接下来的行动自然会顺畅很多。

比如,打开南下通路,进击两淮,造成对京沪杭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的最大威胁,还能调动徐敌南援,实现华野争取在运动中野战歼敌之目的。

经过三天激战,黄伯韬兵团全军覆没。黄伯韬本人更是陷入绝望,最终举枪自杀。

接下来,就是黄维兵团了。

黄维和黄伯韬不同,他不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还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淮海战役中,黄维的第12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精锐兵团,下辖12万人。



图|黄维

尤其18军,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不仅拥有美械装备,更是齐装满员。

1948年秋,黄维的第12兵团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加入徐州剿总刘峙集团作战。

11月8日,黄维兵团从河南确山县出发,沿着河南正阳县、新蔡县,安徽阜阳县、蒙城县、宿县,向着徐州挺进。

黄维之所以如此火急火燎,是因为黄伯韬兵团临近覆灭,蒋介石三番五次急电逼黄维驰援徐州。黄维不敢抗命,东进心切,并于19日以主力投入战斗,攻击渡河,向宿县前进。

11月23日,黄维兵团不顾兵惫粮缺,强渡浍河,孤军突进。

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都觉得此时是歼灭黄维兵团的最好时机。

于是,总前委向中央军委建议:“以中野全军及华野一部先歼黄维兵团,再以华野主力阻击徐州和固镇地区敌之增援部队,争取歼灭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各一部。”

直至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灭时,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阻止在浍河下游以南地区不能北援,黄维兵团被阻于浍河上游以南地区不能前进。

如此一来,黄、李、刘三个兵团陷入既不能会师,又不能北上增援,蒋介石“北上解围,拱卫徐州”的计划彻底破产。

如此一来,他既不能解救黄伯韬兵团被歼的命运,反而把黄维兵团逼上绝路,危在旦夕。



图|蒋介石

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陈赓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参加了。

当时,陈赓手里有18个团的兵力,而黄维兵团则有4个军外加一个快速纵队,共计33个团,总兵力12万。

11月23日早晨7时,黄维拿出他的王牌部队第18军,以3个团的兵力分多路向南坪集攻击。

敌人轮番攻击我军各个阵地,都遭到我军部队痛击。经过整日交战,镇子里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可依旧未能攻入南坪集。

当晚,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利用“诱敌深入、暗射口袋”的打法。

我军放弃南坪集阵地,诱敌第18军过浍河,拟将其装入预先布置的囊形阵地,利用浍河阻断敌人,求得先歼该敌。

23日晚,我军撤出南坪集一线。

黄维以为我军是被他打退的,立即命令第18军、第14军各1个师渡浍河北进。此时,我军派出11旅,旅长名叫徐其孝,全面阻击敌人。

在南坪集战斗中,徐其孝率11旅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就在敌人渡浍河之时,徐其孝接到陈赓的命令,让他立即撤退。

徐其孝虽然有些疑惑,但依旧按照指示执行。

为了诱敌深入,徐其孝边退边打,黄维的第18军登也成功被引入圈套。



图|徐其孝

双方交战正酣,黄维也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儿。

随着战斗深入,黄维发现了异常。

如果是普通的溃逃,战斗力应该不断减弱才对。可和第18军等交手的部队,作战能力没有任何减退,反而作战时颇有章法,并没有显现出溃败的痕迹。

这是怎么回事?

黄维陷入思考之中,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向他逼近。

终于,黄维意识到了不对劲,立即率部突围。可惜,一切都是无用功,已经来不及了。不过,黄维这边却没有慌乱,一边向李延年等人求救,一边自信地应对。

他之所以如此自信,自然是有原因的。作为蒋介石的主力兵团,黄维的装备精良,粮食、大炮等配备充足。

虽然黄维很自信,但他手下的士兵却各怀鬼胎。

有人发现,无论怎么打,对方都能应对。时间长了,士兵们开始懈怠,一旦有此苗头,军心就会受到动摇。

根据资料显示,黄维兵团一共突围了15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11月26日黄昏之时,黄维真正得知自己陷入重围。这一天,我军全线出击,在固镇以西大营集重创第18军。

不多时,黄维兵团就如同一盘散沙,四处逃窜。黄维率部屡突失败,最终被俘。陈赓听说黄维被抓后,立即去见了他。黄维见到陈赓后,并未表现出惊讶。



图|陈赓

就在陈赓转身欲走时,黄维开口说话了。

“当时负责阻击战的11旅旅长叫什么名字?”

陈赓听到这话后,有些惊讶,但还是告诉了黄维,此人名叫徐其孝。黄维听到后,喃喃地说道:“若此人在我的军中,堪当军长一职。”

由此可见,徐其孝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斗中,表现得相当亮眼。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我军军事指挥当局从实际出发,把握战局发展,随时变更作战计划,集中有生兵力将南北敌军分割包围,最终将其各个击破,充分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

徐其孝在具体战斗中,表现英勇,不仅率部完成阻敌任务,还为歼灭黄维兵团贡献了许多漂亮战斗。

毛主席曾指出,战斗时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了黄伯韬兵团,整个战役形势就发生了改变。随着战争发展,毛主席又调整部署,变换打法,最终我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总胜利!

参考文献:

[1]国民党军王牌黄维兵团的覆灭

[2]被毛泽东多次称赞好战陈赓大将和他的经典战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